明天可期_作者:一心向钱的浆果(294)

  早期的西街没有现在这么长。

  它的得名缘由其地理位置。

  阳朔县城在元代至正年间筑成石头城墙后,以县衙前的街为署前街,与从东到西的一条横街相接,往南至碧莲峰下一段则为小巷,东边一段通漓江边城墙,与南街相接,后来把这一带通称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长则叫西街。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于城墙围住,不能直通膏泽峰下。

  要从西街出城须经过江西会馆对面一段小街叫西横街的折向正西门才行,所以说西横街实际上也是西街的组成部分。

  后来,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后,西街人为了出城方便将城墙拆开一段直接公路,并在旁边修建有最早的汽车站。

  并把东边直到西城边的一段改称西马路。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间因避忌“西”字而改称东风路,取其“东风压倒西风”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复旧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此,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

  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规模庞大的“外语角”

  而今天,外国人在此开店就有20多家,因此西街又被称为“洋人街”。由于西街男女老少都能说外语,故又把西街喻为“地球村”,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达150万人次之多。

  旅游小队此次旅行的落脚点就在与西街一路之隔的半山腰上。

  这里有间名为“有家客栈”的民宿。

  就网络照片来看,“有家客栈”不仅地理位置符合游客的心意,而且客栈内的环境也很符合年轻人出门旅行的要求。

  仿古石建而成的三层民宿,房间内部温馨而干净。

  入住者还可以共享一楼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里,旅游手册、网络、纪念品还有咖啡饮品售卖区,一应俱全。

  俨然是一个经济实惠而又小资情调的民宿,完全符合游客的期待。

  办理好入住手续,一行人便放下手中的行李出了门。

  一条马路之外,不远处的西街在之后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闲逛。

  他们接下来的目的地并不在西街。

  江晨在行前已经预定了两只漓江的竹筏。

  竹筏师傅刚才已经打来电话询问行程,大家需要加快脚步畅游漓江。

  ……

  ……

  从阳朔汽车站坐车至漓江杨堤。

  今天的竹筏漂流路段,是由漓江杨堤至兴坪古镇的精华段。

  午餐将在漓江边的靠岸餐馆里解决。

  抵达兴坪古镇后,将在兴坪古镇游玩午后时光,傍晚前返回民宿。

  ……

  ……

  小巴车刚刚进入漓江杨堤岸的停车场,竹筏师傅的电话便应时打了过来。

  江晨第一个下了车,小巴车边同样在手持着手机的竹筏师傅就迎了上去。

  “请问你是江晨吗?”

  “对的,师傅,是我。”

  接到游客的竹筏师傅展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那你们跟我来。”

  粗厚的手掌麻溜得一挥,颇有挥斥方遒的意思在那。

  江晨跟着师傅,其他人则跟着江晨。

  一行人来到江边,另一位师傅已经在竹筏上等待良久。

  半人工半机动的竹筏,是今天的体验项目。

  每只竹筏最多承载4人,于是6人的旅游小队被平均分成了两组,分开坐在两只竹筏上。

  江晨在来之前一直在犹豫该如何分配两只船上的人员,到了系救生衣的这一刻,她还是觉得听天由命好了、不要插手干预。

  前两个系好救生衣的男生直接跨上了一只竹筏,未等其他同伴,陈灿也紧跟着上了那只竹筏。

  江晨不由得的在心里窃喜。

  这种天助我也的感觉不要太妙。

  饶是心里已经乐开了花,江晨还是面色如常地走上了另一只竹筏。

  她直接坐在了后排的座位,反正已经同一只竹筏了,没有更多奢望的她表示,接下来怎么坐,就交给简听和林雪决定吧。

  此刻,极有眼力劲的林雪系救生衣的动作放得极慢,直到简听系好以后,她才加快了手里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