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道阻且长·上
初一那天,红色像是从天上泼下来似的,淋漓在屋檐下,店门口,街道旁,红的福字,红的中国结,红的灯笼,视线都烧了起来,暖烘烘地烤着人。
未晞在窗子边朝外看,惊呼,“雪停了!”
她折返回来,朝客厅中央走,南楷钧正坐着吃早餐,一杯温牛奶,烤面包片配煎蛋。未晞说,“我想起《红楼梦》。”
南楷钧抬起头,“什么?”
未晞拉开椅子坐下,轻轻地念,“有一回,曹公写她们一起烤鹿肉吃,就是在一个雪霁的天,那一回名字叫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还不认识啖膻两个字。”
南楷钧说,“哪两个字?”
未晞用桌上的筷子蘸了果酱,在白瓷盘里的焦黄面包片上写,红色的字歪歪斜斜,看得南楷钧笑起来,说未晞你好可爱。
未晞又说,“我初中的时候,还模仿过这种章回体,写过小说,拟了我们班同学的名单,和《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对应,记录班上发生的事,我们寝室就叫稻香村,洗漱间叫洗雨轩,我自己瞎取的。我们班主任是贾母,同学们看我这个小说时笑死了。”
“未晞你初中就开始住校了啊?”
“嗯。”牛奶滑过喉咙,未晞温温地应了一声。
“这种事伊人也干过,不过她那个时候是假借的《水浒传》,她自己是武松。”
“那你呢?”
南楷钧耸耸肩,“老虎咯,武松打虎那一章她写了三千多字。”
干杯,为她们又一次的不谋而合,为她们亵渎四大名著的初中时代。
记得曾老师曾在语文课上问过班上的同学,有多少人完完整整地看过《红楼梦》,举手的不过十来个,大部分是女生。未晞记得嘉文是举手了的,嘉文开学看的那本书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未晞听过没看过。嘉文有很多诺奖得主的书,未晞借过一本来看,看了一半就还了回去。她实在不懂写一男一女在非洲丛林里开车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哦——是真的开车,四个轮子的那种。
曾老师又问女学生们喜欢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宝钗多一点。
曾老师说,“会不会是这样呢?黛玉人格的多喜欢宝钗,而宝钗人格的多喜欢黛玉。因为人总是会对未知的不曾体验过的事物感到好奇,一个内敛的想要变得开朗,于是便喜欢宝钗,一个活泼的偶尔想要安静,于是便喜欢黛玉。”曾老师声音轻缓,慢慢地和她的学生们讲,做老师的和做学生的手边都有一本摊开的点金训练。
未晞是喜欢黛玉多一点的吧,为着曹公对她的偏爱和雕琢,为着她身上的女主光环。她们的女班长喜欢宝钗,喜欢她的大气温婉,女班长说她最讨厌那些小家子气的人。未晞就被人说过像黛玉,说她虽然看着活泼其实多愁善感。妈也曾在未晞闹情绪流眼泪的时候用一种故意玩笑的口吻说,“你别是个林黛玉哦!”未晞觉得妈又没看过《红楼梦》,怎么可以随意地借鉴引用,就如她后来在一个自杀的女作家的遗作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运用一个你其实并不懂的词,这根本是犯罪,就像一个人心中没有爱却说我爱你一样。
好在伊人那时说自己喜欢黛玉。
晚上他们到江边放烟花,子佩和南楷钧负责点火,三个女孩子站得远远的。江边有很多放烟花的人,烟花燃烧后的碎屑都落进江水里,哗啦啦地像在下雨。伊人还是不怕冷地穿着过膝的靴子,长毛衣和靴子之间露出大腿,很日系的穿法,她本来就比未晞高三厘米,穿上带跟的靴子后就更高,和未晞一起走的时候可以很自然很轻松地把手臂搭在她的肩上。
伊人对烟花好像不是很感兴趣,低着头玩手机,突然“啊”地叫了出来。
未晞问,“怎么了?”
伊人看了看周围,把未晞拉到一边,把手机亮给她看。
屏幕上是一则获奖通知,微电影《寒光》在重庆市举办的全国微电影大赛里拿了三等奖,颁奖典礼在正月初二。
伊人的脸红彤彤的,“我把《寒光》上传到了他们大赛的官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的得奖了哎!未晞,你陪我去重庆吧,我们领奖去!”
未晞说,“现在?”
伊人点头,“就现在!我们去火车站,睡一晚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