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大吃一惊,说:“你还会写繁体?你是台湾人吗?”
“我是上海人,长大的地方不在上海。”
“原来如此,我之前见过山西出生沈阳长大的上海人,来我们这儿上学了。每次别人问她你是哪儿人,她都要重复一遍,”冯家叹气,说:“真好,我都没去过其他地方呢,祖国真大!”
她拉蒋言灵的手,晃来晃去,说:“告诉我呗,你那儿有什么好玩的?”
蒋言灵说:“比这里小多了……但是有海。”
“海?!我还没见过呢!”冯家兴奋了。
她拿出自己珍藏的螺贝,问她:“你想不想听听海浪声?”
“怎么听啊?你还录在里面儿了?”
“不是,你耳朵靠在这里……”
她观察冯家的表情从平乏到惊讶到震惊,她挪开螺贝,说:“真的神奇!你真厉害!”
蒋言灵哭笑不得:“我又不是海螺……”
冯家说我有空一定要去海边看看,听听是不是同样的声音。蒋言灵问她这边有什么特色,她初来乍到,范围最远只到达过自己将要就读的中学。
冯家说:“你之前是在很南边的地方生活吧?看过雪吗?这里冬天下雪下得可大了!我们都要开暖气呢。”
蒋言灵说那一定很美,冯家自豪地回答可不是嘛,每次打雪仗我准赢,把院子里那帮小屁孩儿打得屁滚尿流的,他们都不是对手!
”诶,等下雪了,我带你去打雪仗……我告诉你,你把雪花一把捏成球塞在他们脖子后面,保准冻得他们嗷嗷直叫!”
“这儿夏天也可劲儿热呢!那儿瞧得出冬天会下雪!”
冯家听她小南方的口音,乐呵呵地说:“可不是嘛!”
冯家说我们这儿爱吃面食,过节顶爱包饺子了,饺子蘸醋,一绝,再讲到稻香村的点心,还有烤鸭、果脯、豆汁儿、烧卤……她俩才吃过早餐,就依稀能听到咽口水的声音了,冯家说下回有空我带你吃,不过得先等我攒够钱,那些大饭店都不正宗,得过街窜巷才能吃到地道风味。
蒋言灵说我请你,你给我当导游!
冯家拍拍胸膛说没问题!
阿姨给冯家一些钱让她买习题做,两人结伴出行,干脆也不在家吃了。冯家先带她去了学校附近的大书店,里面人山人海的学生,有些穿着便装,有些穿着校服。
冯家拍拍她的肩说:“你看那些红白校服的,就是有名的石山中学,升学率高得吓人,甩我们好几条街呢。”
她看了一眼,说:“她买的册子比旁边的人都多,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冯家在挑习题,问她:“你要不要也买一点,我们老师说这个暑假要是错过了,一学期都追不回来,特别是咱们中学牛人还挺多。”
蒋言灵有些犹豫,冯家接着说:“你是新来的不知道情况,我们初中前两名都来这个学校了,校长给了奖学金,才把她们留下来的。听说这一届校长抓教学抓得很严,要跟市一中一决高低。”
蒋言灵语文英语都非常好,唯独数学在内地应试的测验下有些吃力。其实大部分她都学过,但一拿到试题,就变味了,难度是阶乘式的上升。
冯家显得很活跃,走来走去,马尾辫不止一次扫到蒋言灵的侧脸颊。她和嘉怡一样充满活力,不过嘉怡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而冯家总会挑时间夸她。
就比如她吃饭慢吞吞的,冯家夸她斯文;有时候因为懒不绑头发,冯家又夸她优雅;现在披头散发来挑习题,随手拿了几本都被冯家夸很有“教授的眼光”,教授就是那帮出高考题目的人。
结账的时候,前面石山的学生购买量是两人的总和,冯家踮着脚尖看她买的什么书,发现她手上拿的和蒋言灵挑的没什么出入,冯家叫她:“蒋教授。”
本以为是冯家闹着玩玩,结果她还真叫起这个外号。蒋言灵从没被人起过外号,除了冼澄海打趣叫她娇小姐,冬箐曾经叫她“小孩儿”,“蒋教授”成了她第一个外号。
冯家挠挠凌乱的头发,说:“教授,咱去解决您的个人形象问题吧,怠慢了!”
蒋言灵忙说没事,书店来晚了人会变得很多,如今回头看蜿蜒的排队队伍,自己披头散发也值得了,反正没人认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