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大吃一惊,仿佛又回到了洛阳那日,太平也是这样,丧失了斗志般,丢下了一切。但此时此刻,她怎么能看着她重回消沉,“太平,难道你想我死吗?”
宋玉猛地抬头,握住她的双臂叫道:“不不不!”她对那句话后悔极了,她明知道若果真放弃了,结局只有一个死字。
“你若放弃了,那么我还不如现在就死了,也好过到时候不知道是谁带着兵马攻进来取了我的性命。”上官婉儿强忍着心底的悲痛,咬牙说道:“韦氏有句话是对的,即然我们的命都不是自己的,为何就不能破釜沉舟的去搏一次呢?只有你扳倒韦氏,只有你带兵进宫来,我才可以保命,你懂不懂?”
宋玉一瞬惊醒,对呀,她怎么忘了,唐隆政变若说是李隆基背着太平公主杀的婉儿,那么太平最失策的地方,就是她在公主府里等着消息。更何况,如今婉儿似乎已经搞定了李隆基,若自己真的如婉儿所言,对他好一点,让他感激自己,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真的就不一样了。
“婉儿,我收回我那句话,对不起。”宋玉觉得自己要学婉儿这样永远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改掉面临困难就逃避的恶习,她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去逃避,她是镇国太平公主,这是她的骄傲和骨气。她爬起来,拽紧拳头道:“是的,你说的不错,婉儿,你所做的那些别人不懂,我懂。婉儿,我会保护你的。”历史上的那些污点,那是太平的责任。
上官婉儿环上她的腰身,紧紧的贴着她,“太平,不用多久,只要我们联手,用不了多久。”
这世间,像一位美丽的、高贵的、矜持的公主,舞动着她神起的面纱,送来阵阵的欢笑。宋玉还是很爱冬天的,它有着让人向往春的鸟语花香的渴望,感叹秋的丰硕果实的思考。
它虽然十分寒冷,但却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
宋玉终于有了蓬勃的渴望和昂扬的斗志,她要为她们的未来,去奋斗拼搏。
韦氏对婉儿还是能够说到做到,很快就安排了御史台和大理寺审议案情。宋玉再见到“一家人”的时候,宗楚客正在勤政殿上禀奏把相关人等全都移交御史台审问,这意味着一旦走了大唐的司法程序,难免会有人被屈打成招,即便不敢对太平公主和相王下手,御史台有的是办法叫其他人改口,情况将十分凶险。
大殿内的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大多数的臣子都欲言又止,毕竟相王与世无争,多少对他都充满同情,而对太平公主,又有钦佩之意。
“陛下!微臣有言禀奏!”班列里站出来一人,宋玉看他衣饰,已猜到了就是婉儿提到过的萧至忠。
李显尚未答话,韦氏已在帘子后头道:“准。”
萧至忠拜首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只有这一弟一妹了,请陛下想一想,当年您刚刚从房陵回到洛阳,那时相王可还是皇嗣呀,是他跟神皇苦苦哀求,一定要把太子的位子让给您。神皇不同意,他就连续几天绝食,这件事天下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个时候都不想和您争皇位,现在怎么会参与叛乱呢!陛下,您的书案上还有不少臣子的奏疏,希望陛下您能够放过相王和公主。”
宗楚客等人听到韦氏准萧至忠禀奏,自然揣度到了韦氏的慈意,当下默不作声。照道理,身有谋逆官司的太平和李旦是不应当会出现在此次议论上的,但他们即然能站在这里,自然就表示了上位者的用意。
众臣纷纷附议,要求李显再三思量。
李显本来也是想要找个台阶下的,并非真的想要害了李旦和太平,但韦氏突然这么好相与,倒是令他起了疑心,自也默不作声,兀自思索。在场所有人都齐刷刷的等着他发话,大家都知道结果,怎想到到了李显这里却被卡住了。
宋玉和上官婉儿相视一眼,都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上官婉儿拿出外放李旦剩下几个儿子的旨意,呈给李显,李显诧异看过,听她低声道:“皇后已经答允了。”
李显快速扫过,也明白了她们私下有了交易,在此也不好问,便点点头,示意她宣读。于是上官婉儿清声宣读了诏书,外放了李成器等人,赐相王宝鸽以做警示,又夺了太平上朝参政的权力。
散朝后,上官婉儿被李显叫去了。宋玉知道李显是看出点什么苗头,她想婉儿应当会抓住这个机会,稍稍离间一下李显和韦氏,这是必须的,虽然都没有提到过,但韦氏的权势膨胀,都是建立在李显对她的纵容之上,若能让李显起疑,那么她们其实便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