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不明白他指的代价是什么,是历史上太平的惨败?
李旦回想着和武则天最后一次的聊天,他高瞻远瞩的母亲早就料到了最终可能发生的结局,只是他不能讲,不能影响宋玉,不能影响到那个结果,于是长叹一声道:“你不要多想,你现在做的很对,就这么走下去吧,当你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帮你。”他避开宋玉的目光,垂眸收起眼里的零星。
宋玉觉得好笑,到底真正需要又是什么时候?怎么去判断何谓真正需要?但她依旧不能苟同所谓的她最适合做皇帝的话,毕竟她又不是真的太平。
“旦哥哥,我看隆基倒是挺合适的。”宋玉试探着笑问道。
李旦惊讶抬头,确定她不是在说笑,正色道:“婉儿确是提过那孩子有帝王气象,但婉儿没有和你说过,他还不够资格么?”
宋玉笑容僵在脸上,“并没有。不过,我大概知道她没讲是因为还没到时候。”
李旦点头道:“也许也没有那个时候。”
宋玉诧异,听此话意思,李旦似乎觉得李隆基是没机会的。
“帝王气象是什么?”李旦忽然笑问道,不等她回答便自问自答道:“自古有着与身俱来的天家身份地位的人想要成为帝王,无外乎继承和篡夺,可见所谓帝王气象在皇家实是空谈。我并不是否定婉儿的判断,而是肯定她的眼光,现在的李唐,再没有继承一说,隆基的气象只仅仅局限于仅存的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孩子们当中。他比成器多了锋利和刚毅,豪情气壮的想要做一番伟业,这是风雨飘摇的江山社稷所最需要的个性,所以婉儿的眼光很敏锐。但是,他缺乏婉转的判断力和以柔克刚的手腕,这也造成了他如今断定事物的武断性格,这恰恰是成为贤明君主的障碍,一个不小心,就会将路走歪掉,他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磨练。”
宋玉听得呆愣住,如果说父亲了解儿子的话,李旦是真的很了解李隆基,尽管宋玉最初对李隆基的了解来源于史料,但后来所接触到的,李隆基便和李旦说的如出一辙。李隆基确实历练还不够足,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行政和各种困难来磨砺他的棱角,才能成为历史上那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突然之间,宋玉有点明白到李旦话里最深处的意思,李隆基是真的一个不小心就把路走歪了,这可是历史上实打实发生的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几乎葬送了李唐百年基业。
宋玉禁不住耸然动容,无论是婉儿还是李旦,这高瞻远瞩的神功,就像神仙预言般。
她终于明白到李旦所言的他们存在的意义,他们为这个江山付出的血和泪,是要换到一个成熟稳重可靠的贤明圣君手里。这个君主不一定是李隆基,可能会是李成器,亦或是李重茂,甚至是皇家里每一个姓李的人,包括李太平。
无论是武则天晚年还是现在的婉儿,她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
而李显的放纵和太平的退缩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错误恰恰在于他们是在不断摧毁着这一切的可能。
宋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仔细思考起他们的提议,不再是为了改变历史上他们的结局,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我会给孩子们这个机会。”宋玉并没有直接提到李隆基,因为这不单单只是他才有资格的提议。
李旦焉能听不出来其实她变相的再一次拒绝了皇位,他洒然一笑,道:“你能给他们十年?”
宋玉一愣,失笑道:“这不大可能。”
李旦望向紧闭的殿门,吐口气道:“我倒希望还有十年。”
宋玉莫名心惊,随他看过,暗付李旦不是预测到李显活不过十年吧?这怎么可能呢?但她有不得不认可这可怖的想法,李旦他们的直觉太过敏锐,敏锐到了无法用常人的思维去判断。不过她又很快平稳,以韦氏如今的势头发展,哪里忍得了几年。
“太平。”李旦收回目光,投向她,反复斟酌道:“太平……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希望你能将今日的谈话谨记在心,你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这个我们,包括我、显、母亲、还有婉儿。”
宋玉抿了下唇,不论如何,她都首先要杜绝韦氏,匡扶社稷,然后才能谈到由谁来继承江山,时间虽已不多,但不是没有可能,于是点头答应道:“我记下了。”她舒了口气又道:“旦哥哥,能和你这样说话感觉真好,平日里你的话不过十句,总是有股神秘莫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