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玲不想混个几十年,慢慢的再出人头地。她想迅速的改变自己的地位,便只能凭借外力。
华韵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对方一直对她感兴趣。华韵也开始涉足家电行业了,所以越玲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华韵。
如果她想在华韵干出成绩,首先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她不想因为日新,给华韵高资。源。整。理。未。知。数。层一种她三心二用留有余地的感觉,所以她便只能放弃华韵的经营权。
只保有股份,但不参与公司事务,是最好的办法。但如果新的经营者没有公司股份,势必不会尽心尽力。所以越玲便想到了合并公司,便想把股份的大部分买给老齐。
但就像黄秘书说的,这个方法,其实还是有一点点的瑕疵的。
越玲仔细的想着万全之策,她知道她只要跟姗姗说了,没准姗姗就会帮她的忙去贺氏上班。但姗姗明显对经商不感兴趣,她甚至说过以后要继续在画画这个行业走下去的话,她又怎么能强人所难。
越玲认真的考虑着,在考虑无果后,她开始在网上查起华韵的资料。
她以前对华韵一直都有所了解,华韵的牌子做的太好,很少有人不知道它的。她之前也查过华韵的资料,但她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华韵现在愿意给人看到的辉煌成就。越玲想多了解一些,想好好的准备一下跟魏逸平的会面。所以她认认真真查询着华韵这四十八年来,在网上留下的所有足迹。
华韵是典型的集资众筹创立的公司,公司成立于48年前,由第一任总裁唐郑军发起。公司创立之初,公司内所有的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都是当时的唐郑军和三十个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出资的。
他们出的资金差不多,拥有的学历技术等也都差不多。这就造就了华韵前期完全由员工做主,完全由股东们一起经营的特殊企业经营模式。
这在现在看来这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华韵创立之初,它确确实实存在过一阵子。
华韵除了当时的第一个发起人唐郑军拥有比别人多一些的股份和权利外,其他的三十几个股东,当时其实都拥有相同的股份和话语权。
不过那是华韵创立之初的时候,在华韵步入正轨后,一切其实就已经改变。华韵的员工越来越多,当初的三十个合作伙伴。有人把股份出售掉,有人收购别人的股份。有人逐渐在公司混成了元老,也有人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渐渐变成了只持有公司股份只等着坐收分红的纯股东。
华韵的总部在宝岛,除了宝岛总部外。公司在国内还有7个分公司,在国外也有3个子公司。这一切的一切就注定,华韵不可能再沿用以前的经营管理模式了。
华韵现在由执行总裁和董事会共同管理,执行总裁由董事会所有股东投票选出。执行总裁代表董事会的所有持股股东发言和管理公司。而相应的执行总裁又会受到董事会所有股东的监督和督促。在执行总裁明显犯错时,董事会有权罢免其总裁身份,有权重新选出新的总裁。
在华韵创立之初,华韵的第一任总裁毫无意外的便是它的发起人和法人代表唐郑军。唐郑军担任华韵董事长和执行总裁二十余年,后来在他卸任后,华韵后来的所有的管理职位,便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了。
魏逸平是华韵的第四任总裁,至今已经任职八年了。宝岛看起来不大,但却是出了名的商业基地。这个圈子说大也大,但说小其实也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玲自然很早就认识魏逸平了。如果说贺氏是商业王国中一座新崛起的高楼大厦的话,那么比贺氏早成立十几年的华韵则已经变了商业王国中一座无坚不摧的城池了。
越玲早些年跟着贺大康出席过华韵组织的公司年会,她就是在那时候认识对方的。当时他们闲聊了几句,之后便再无交集。
越玲一遍一遍的看着华韵当时创立的艰难环境和特殊的经营模式,许久许久后,一个以前一直没有的想法在越玲的脑海中逐渐的成型了。
怎么能让日新即便在她走后还是她的日新,怎么能不限制日新的发展,让它继续好好的经营下去。怎么能留住日新的员工,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越玲感觉自己应该学一下华韵。
她以前把公司股份看的太紧张了,但这次既然要出售公司股份。她为何只考虑财大气粗的老齐,而不考虑一下她自己公司的员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