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云海间_作者:看长亭晚(141)

  她其实特别理解燕惊寒的举动,倒不是说她自己有多么高大的情操,为国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节守她自觉还差得远呢。她理解燕惊寒的是,在一个充满腐朽陈旧气息的官场中,人人都知道要依附权贵,才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重要的职位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平民出身的进士,终究还是差了一大截,想要往上走,就得选择一派。

  世人皆知当今圣上还未立储,太女之位迟迟未能落定人选。在漫长的时间里,三位皇女以及其背后的势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其中三皇女楚暄出身卑微,生父乃是涴衣局的内侍,并不受宠爱,也无什么家世,是以早早就归附了大皇女楚明;而二皇女楚昫生父乃是内阁次辅之子,出身自是不凡,姨母任英华阁大学士,族中多是清流名士,一门圣眷正兴。

  可以说想往上走,就必须选一派势力抱团而行,否则就像是白羊中的黑羊,两派都不接受,就会一直遭受排挤和打压。

  想到这一点,清平自己也觉得颇为头疼,虽然她不算什么大人物,但考核完后,正式入职,必定也会收到拜帖上门,到时候就是一场艰难的抉择了。

  为什么说是艰难呢?作为一个读书人来说,当然应该选择二皇女为首的势力,那里多清流文官,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真的有这么容易做出选择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只关注这一点,当然很好选,但是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又充满了矛盾。

  女帝颇不喜清流谏官,从二十五年前的大朝议开始,内阁及朝臣商议是否要恢复旧制一事吵的是不可开交。恢复什么旧制呢?自然继嗣,继统之争。

  原来女帝为宗嗣时并非太女,而是先皇的侄女,其母为敬王,是先皇之妹,被封在云州,早年因病而逝。

  因为先皇早逝,未留下子嗣,弥留前令内阁大学士起草遗诏,封敬王世女为太女,迎取进京,以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那么问题来了,新登基的帝王,应该拜哪个母亲,哪个父亲呢?

  那时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让女帝干脆换个爹妈得了,拜自己姨母为生母,把亲娘丢一边不管了,这叫恢复旧制;一派则认为,既然是女帝自己的亲生父母,不拜自己的父母岂不是有违人伦之道?本朝以孝当先,不忠不孝之辈,怎么能参拜宗祠?

  可怜女帝刚来就被坑了一把,陷入了以她爹妈为斗争的,其实是朝中两大势力的较量中。初来乍到的新帝失了分寸,被搞的十分下不了台面,这事过了三四年,她才回过神来,朕才是皇帝,你们这些臣子究竟在干什么!还指挥到皇帝身上来了?

  平熙四年春,圣上以隆重的礼节祭祀了自己的生母生父,在祭祀先皇时自称‘侄皇帝’,其实这样说起来也没错,但是却遭到了当朝大部分官员的反对,你一个小宗宗嗣继入大宗,居然还本末倒置了,如果没有先皇遗诏,你还当的了这个皇帝?

  于是乎,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朝议又开始了,但女帝已经不是那个会被臣子意见左右的人了,她在这场斗争中巧妙的把握住了两派对战的节奏,非常具有技巧性的让内阁近半数阁臣重新洗牌,将朝中反对之声通通赶出了长安这个大舞台。(1)

  在她终于干掉了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以后,她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膨胀到了极点,玩弄权势人心,操纵大臣内斗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可以说这是她为帝生涯中第一次感受到当个皇帝的好处,此后这位变脸如变天的帝王开始了她漫长的夺权之路,任用一大批巧言奸佞,和清流士林对抗,将大朝议之中五品以下官员一百六十八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停职待罪,当庭杖毙呼声最高者二十三人,令朝中再无人敢言此事,终于这场朝议,以皇权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位刚愎自用的女帝在胜利以后,又遭遇了后君病逝去,贵君卫氏火烧寝宫自焚的事情后,忽然大彻大悟,走向了修道寻仙的不归路。在宫中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殿阁,供奉神君仙人,又广罗天下修行之士,一同在宫中炼丹修道。

  做皇帝的天天修道不问朝事,那国家岂不是乱套了?

  但这位聪明的女帝把内阁又给搞了起来,组织了一匹朝臣专门负责处理奏折文书,小事由阁臣商议后交给皇帝批示;大事则由皇帝召集阁臣,一同商议,最后定论。

  这种做法大大的减轻了女帝的负担,使得她可以更加放心的把时间都花费在修道上。但也因此培养了一些奸佞之徒,以首辅严明华为主的派系,把控朝政,甚至左右官员升迁调任。同时也是大皇女楚明的忠实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