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谜_作者:书自清(131)

2018-09-17 书自清

  可惜的是,苏氏女体弱,给吴子璀生下两个儿子后,就撒手人寰。吴子璀后来续了弦,又娶了两房妾室,再有了三个孩子。说到底,他还算是朱家的表亲,虽然关系已经相当远了。再因他又有钱,朱家与他也始终没有断了来往。

  就是这个人,一直联合朱家操纵着荆南一带的官场,特别沿江这一带,他在沿江有众多的私人码头,自然是不愿官家的码头修整好的。每一位到任荆南一带的地方官,都必须要与他打交道,稍让他不满意,他就有本事逼着人家走人。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一年半前。”

  “一年半前?”张说疑惑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不等江腾回答,一直没开口的沈绥突然接过话头,回答道:“一年半前,吴子璀一家被人满门屠杀,彻底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作者有话要说:  【注】出自《楚辞·远游》

  注音:

  悲时俗之迫阨è兮

  焉讬tuō乘而上浮

  怊插o惝怳chǎng huǎng而乖怀

  译文:

  有感世俗扼杀人的自由,真想飞翔起来远处周游。

  性质微薄又没有依靠,以什么为寄托乘着它上浮?

  周围是污浊黑暗的气氛,独自苦闷向谁去倾诉?

  漫长的黑夜里不能安眠,守着一缕孤魂直至破曙。

  联想天地的无穷无尽,哀叹人生的坎坷苦辛。

  过去的事我没能赶上,未来的事我难以知闻。

  徘徊不定思绪遥远,惆怅失意心气不顺。

  PS:这章发得比较匆忙,明日再捉虫修改。

  第四十八章

  江南百姓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可能对一直以来都生活在北方的官员来说十分陌生。大江之南, 气候潮湿温润, 湖泊星缀, 河道纵横,船是万万离不开的交通工具和生产生活工具。北方官员对南方的刻板印象, 就停留在赤脚船夫的层面之上。

  竹篙一杆,渔排一条, 常年赤着一双蒲扇大脚, 腰间总挎着一篓新鲜鱼虾。一身的水腥气, 离不开的斗笠与蓑衣,还有渔排上耸肩而立的鱼鹰。瘦小精悍的身躯, 朴实黝黑的面容上, 一双倔强的漆黑眼眸。

  这就是裴耀卿一路行来,眼中所看到的南人。

  这样的南人,是身处在长安皇城中的天子所看不到的。因而裴耀卿要用自己的眼睛仔仔细细看清楚了, 再清清楚楚地描述给圣人听。这些人,都是大唐的子民, 不团结又如何能行?北人对南人的歧视也该有所改观了, 都是唐人, 何必要分南北?南北对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兰陵萧氏都迁回北方来了。杨广万般不好,还是有一条抹不去,那就是他沟通了南北。这样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也懂南北流通之利, 我大唐天子,怎么能连他也不如?

  只是当他来到这艘桅杆系着彩绳的客船上,下到狭窄的最底层船舱,看到眼前的周姓船家一家时,却让裴耀卿有些恍惚了,瞧着这船上的光景和他们的模样,裴耀卿心里有些泛酸。老实朴陋的船老大一家,七口人就挤在这样一个二十步见方的黝黑舱底中,大通铺,硬板床,破旧的棉被补补缝缝,还是露了棉胎。换洗的衣物挂在一旁,透着一股阴干的难闻气味,却不敢晾到甲板上,怕有碍观瞻,惹了船上客人的眼。上一层给客人的客房舍不得住,收拾得干干净净。见到沈绥等一大批身着官袍的官员下来,惶惶恐恐,毕恭毕敬,头也不敢抬。周大郎念叨着要诸位官员赶紧到上面去,别让这下面污了他们的眼。

  不让看守此船的府兵通报,直接下到最底层船舱来找船老大一家,是沈绥的意思,张说表示支持。最终的询问也还是交给了沈绥。

  周大郎一家操着一口浓重的荆楚方言,因着长年做客船生意,官话能听懂,但不怎么能说。沈绥能听懂一点荆楚方言,但交流起来还是有困难。幸而有一位本地的府兵官话说得好,充当翻译,交流不畅时,能代为表达话意。

  下面的环境确实不好,考虑到人太多,最终谈话还是来到了船舱之上。这位老实巴交的渔家人,被眼前的银面郎官震到了,回答问题时有些结巴。好在沈绥的语气很温和,他才缓缓镇定下来。沈绥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也都是曾经询问过柳刺史的问题。无非是案发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船上的情况。周大郎的回答,与柳直告诉她的没有出入。

  不过,沈绥还是多问了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问周大郎的,而是问张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