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谜_作者:书自清(133)

2018-09-17 书自清

  沈绥点头,拉开那张胡床,撩开衣袍坐了下来。

  她忽的感叹了一句:

  “张公,您方才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张说疑惑地看她,沈绥却没有再解释。她端起面前的酒壶,打开壶盖后向里看了看,又闻了闻。又取了那两樽酒盏,拿起端看。片刻后,她放下酒壶酒盏,最后端起那坛开封了的酒,用食指沾了点,撩开一点面具,放进口中品尝。随即面具下那张俊俏漂亮的面容之上,发生了丰富的表情变化,仿佛享受到了这世间少有的美味,美味中又透着一点疑惑与纠结,好似尝出了一点不对劲。

  所有人都盯着她的动作,特别裴耀卿与刘玉成,眼瞪大、口微张,嘴角唾沫仿佛都要下来了。虽然看不到沈绥面上的表情,但是似乎这酒……很美味啊……可是沈绥只是笑呵呵来了一句:

  “嗯,好酒!哈哈哈……”

  刘玉成白眼顿时翻上了天,裴耀卿也有些无语,他们还以为沈绥此番尝酒是发现了什么情况了呢。只有张说也跟着沈绥笑了,并起食、中双指,点了点沈绥,笑容中隐有深意。

  沈绥却在此时冷不丁道:

  “这酒壶酒盏都动过了,没有参考的价值了。”

  “动过了?”刘玉成蹙眉看向周大郎。

  周大郎一脑门冷汗,诚惶诚恐地解释道:

  “我家那婆娘不懂事,手太快,我们也不懂这些东西不能动的。结果等张公叫我们再摆回去的时候,这酒壶酒盏都被婆娘几个洗过了。”

  “洗过了,再摆回来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沈绥笑道,“某能理解,这案发现场保护的法令,也就是这两年才由大理寺从中央开始向地方上推行,沈某估计,很多地方官查案时,都还不习惯这么做呢,更别提老百姓了,没有这个意识。”

  裴耀卿和刘玉成点头,这一点他们深有体悟。张说虽不是司法口上的,但对这些事情也有所耳闻。他忽而道:

  “这案发现场保护的法条,莫不是伯昭你向大理寺上书推荐执行的罢。”

  “张公真是折煞我也,这如何能是我上书的,这是圣人与大理寺卿秦公之明断良策,可不能归在我身上,沈某当不起。”沈绥连连摇头。

  “是吗?”张说狐疑地看着她。

  沈绥暗中擦了把冷汗,这法令制度还真是她向秦臻推荐执行的,张道济真不愧为官场老狐狸,真是一看一个准。

  “咱们往右舷去,我想去看看那艘舢板。”沈绥笑着岔开了话题,然后率先沿着栏杆向右舷而去,众人继续陪同。

  与此同时,在之前沈绥等人乘坐而来的那艘官船上,张若菡的房门被敲响了。当无涯打开门时,看到蓝鸲推着轮椅上的沈缙,出现在了门口。

  “沈二郎,您怎么来了?”无涯很是吃惊,

  “我家二郎有事想找张三娘子相谈,不知可否?”蓝鸲道。

  “快请沈二郎进来罢。”张若菡的声音从屋内响起。

  “是。”无涯连忙帮着蓝鸲将轮椅抬过门槛,引着沈缙进了屋。

  沈缙一进来,就看到消失多时的千鹤,此刻正扶刀跽坐在蒲团之上,张若菡则坐在她对面的案旁,身上裹着毛毯,手中捂着炭炉,面色有些苍白。二人似是一直在商讨着什么事情。

  【沈某是否打扰到张三娘子了?】沈缙无声地说道,又由蓝鸲转述。

  “不,我与千鹤的话正好告一段落。沈二郎不必客气,这边请。”张若菡对沈缙的态度比对沈绥要温和客气多了,她笑着指了指自己对面的位置,蓝鸲便将沈缙推了过去。

  “无涯,给二郎沏茶。”

  “喏。”

  作者有话要说:  五一三天,唐谜日更。

  顺便提一嘴,唐代官方语言是以隋代陆法言编写的南朝江左吴音之金陵音的《切韵》音系归并方式为科举考试之分韵标准,以唐代关中秦音之长安音的《韵英》《韵诠》《考声切韵》音系为实际语音交流标准。

  也就是说,南北通行的官话是小书家乡——那个时候的南京话。(那个时候的南京实际上说的就是吴音,但现在不是了。)而那个时候的秦腔代表着京畿一带的身份,说得好能高人一头。

  有人说唐代官话与闽南语很相似,这个因果关系不能颠倒了,相似不可否认,但并非起源于闽南,之所以相似那是因为关中、中原人南迁的原因。但实际上,即便相似,也早已是两回事了。倒是现在用粤语、闽南语,特别是客家方言读唐诗,还是蛮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