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没那个可能告密圣人的,剩下的可能性,一个是张说,一个是李瑾月自己。这两人都有可能去告知圣人这件事,而沈绥觉得,李瑾月的可能性或许更大,如果她不是愚蠢透顶,等着张说去告发她的话。
圣人对她的处理也态度暧昧,恐怕也是存着压下这件事的心。到底是亲父女,哪怕不待见,也不允许女儿给自己的面子上抹黑。
想到李瑾月,她就头疼。这个蠢女人,真是愚蠢到家了。可她若不是这般愚蠢,也就没了那般的真性情,或许也就不是李瑾月了。这次的事,李瑾月的反应其实在她意料之中。她知道张若菡拦不住她,她定会找自己来。李瑾月心中所想,她也看得很透。张若菡在她的心目中,不仅仅是张若菡,还是儿时美好记忆的化身,她甚至把对赤糸的思念与愧疚,都一并寄托在了张若菡身上。因而,张若菡不与她在一起,没有关系,她知道张若菡在思念赤糸,这便足够了,她也习惯了这样的关系与相处模式。
想想,若换成自己,某日,忽的有一个名叫“沈绥”的“男人”半路杀出,直接要抢走张若菡,自己的表现恐怕也不会比她好到哪里去。都是有真情的人,何必苛责于人。
但她铁了心要杀自己,却又在她意料之外。说实话,这件事回想起来,沈绥心都还在痛。她真是狠,这股狠劲,是一旦你被她认作敌人,她就必然会至你于死地的狠。
战斗的最后,自己迫不得已亮出身份,李瑾月怕是已经猜出来自己是谁了。接下来,就看她会如何表现了。直至现在,也没有自己身份暴露的消息传来,想来应该是安然过了这一关,或许很快,李瑾月就会来找自己了。
沈绥料事如神,圣人传旨赐婚的第二日,也就是她养伤的第九日,傍晚,忽陀来报:
“大郎,公主……她在门外求见。”他说话时有些犹豫,也有些后怕。
“请她进来吧。”沈绥平静道。
“大郎……那个……公主她,着装有些特殊,您等会儿别吓到。”忽陀支支吾吾地说着。
着装特殊?沈绥一脸莫名地望着忽陀。
“行了,你赶紧将她请进来吧。”
不多时,沈绥就看到一个一身素装的高大女子,赤着双脚走了进来。她身上只有一件薄薄的内单衣,未盘发,也未戴任何首饰,只简单梳了个马尾辫。一走进来,就跪在了门槛边,伏地不起,她的背后,还背着一根荆条。
沈绥惊了一跳,忙上前去扶她。她却呼道:
“你别动!我过去。”
说着,跪地膝行,慢慢来到沈绥靠着的榻边,在沈绥满是震惊的目光中,缓缓道:
“沈先生,瑾月伤您,无以求恕罪,今日负荆请罪,听凭先生处理。”
说罢,再度跪伏。
作者有话要说: 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
看到有朋友误解颦娘所谓沈绥血脉特殊的话是编出来骗赵使君子的,我必须解释,当然不是骗。以赵使君子的功力,即便看不出沈绥是女儿身,解开衣服处理伤口时也该明白了,骗他有何意义?
第九十九章
司马公传世史书《史记》记载, 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至如今, 已经成了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的教育故事了。可对于一个行走官场, 多年来见惯尔虞我诈的人来说,沈绥在李瑾月的行动之中却看到了另外一面。
她或许是真情实意地来请罪, 因为她确实是感到了罪过。可是用了“负荆请罪”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形式,却让沈绥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无措与彷徨。
此话怎讲?
沈绥很清楚, 李瑾月是一个最讨厌形式的人, 换句话说, 她是一个最讨厌虚伪造作的人。她从不兴那些即成的套路。比如“负荆请罪”,这就是一个从战国时就传下来的“请罪”的即成套路。
第一个做出这件事的人, 或许可被“知错能改”“宽宏大量”“识大体不拘小节”“将相和睦”等等溢美之词所赞赏。可接下来, 第二个模仿的人,第三个模仿的人,渐渐就变了味道。甲与乙有了恩怨, 但甲忍气吞声,乙后来因为某些原因, 决定与甲和解, 于是负荆请罪, 甲碍于颜面和他人口舌,就不得不原谅他,两人达成表面上的和解。
于是好好的负荆请罪,成了一出戏。后人做出来,就成了一种逼迫, 一种套路。在这个套路中,所有人的行动都被规定好了,你就得按照规定来做,一旦不按照这个规程来,那么就会被辱及人格,被众生悠悠之口淹没,甚至被史官记上一笔,连后世子孙都得迁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