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意根慧然,意识洞见,愿你此后心念纯净不染,若白莲出尘。便赐居士号‘心莲’。”
“多谢师尊。”女孩双手合十,秀美的面容之上,终得一抹清静淡然。
作者有话要说: 有些话,是第三卷 墨白缠那一段后想说的,放在这里说恰好。
张若菡与李瑾月之所以修不成正果,不仅仅是因为张若菡先爱上了赤糸,也因为她们之间的性格与处事态度,确实有着无法弥补的鸿沟。单从太平公主府案后,两人对待此案的态度,就能窥得端倪。
莲婢是很理想化的,她的很多选择都寄托于情感,纯粹无比;可李瑾月却是现实的,她脱离不开她身处的环境,永远被身份所束缚。大火后赤糸消失,两人固然都很伤心,可张若菡的伤心是痛彻心扉,再也顾不得任何事,李瑾月的伤心之中却还有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无奈,对她身处环境的惧怕。最后,张若菡选择了留在长安等待与面对,而李瑾月却选择了逃避,远去边疆。这样两个人无异于天差地别,即便勉强在一起,最终也只能渐行渐远。如果李瑾月能选择留下,陪在张若菡身侧,或许一切又都不同了,张若菡最终会爱上谁,还真不好说。毕竟时光对人的改变,是难以估量的。
赤糸身兼理想,又能够面对现实,坚韧不拔,她恰好介于两人之间,因而她不会被挫折惊吓,亦不会因现实磨平理想,她才是真正的张若菡的良配,是莲与月的指引者,指引她们面对现实,又不会丧失理想。
PS:差点忘了说,下一章更新在周四。
第一百八十七章 【外传·凰涅篇】
张若菡有时会提起笔来, 想将她此刻的心情铺写于纸上。可是每每如此, 最终的结局只是只字未落, 搁笔叹息。她内心的话太多太杂, 积闷的心绪结成万千,已然不知该从何说起。
十二年苦候, 仍未有结果,恍惚间她甚至忘却了年岁, 忘却了自我, 忘却了她为何要等候。每日抄经、诵经, 打坐冥想,静夜读书, 偶尔抚琴, 不成曲调。素斋吃了十多年,忘记了肉食的滋味;寡薄的汤汁若水,尝不出滋味之浅厚。日子平平淡淡, 重复又轮回,每一日都像经历了一生。
那是秋色渐浓的某日, 她前往慈恩礼佛, 于大雁塔密密麻麻挂着的题诗板上看到了一首诗, 忽而怔住了。她驻足良久,反复品读: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落款人是李白,即便数年不问世事的张若菡,也知道太白酒仙的名号。这首《长相思》,出自他的笔下。
真是好文笔,张若菡叹息。望之良久,她问寺中僧人要了笔墨与纸,抄录了下来。倒不是怕忘却,实际上这首诗她看了一遍就记住了。抄下来,却是想遂了自己的愿。遂了自己抒写心绪的愿望,她的笔,写不出她的忧思,便只能借诗人的妙笔,聊慰念怀。
写完后,她将纸张投入了慈恩的香炉之中,望着墨字被橙红的焰边吞没,她双目发涩,眨了眨眼,似有泪意。
十年出入佛寺,今日竟被香熏了眼。她缓缓闭目,半晌转身,携着无涯离去。
这年,张若菡二十有三岁。自十五岁及笄以来,八年来她所有的经历乏善可陈,也几多悲苦。唯一值得一提的喜事是她的亲事,与其说是喜事,不若说是闹剧。八年来,张府的提亲者门庭络绎,失望而归者十之八九。还剩的一二,是那世所少有的痴妄之人。这些人虽令她厌烦,却也为张府平静、淡泊乃至死寂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调剂的味道。张府的人,大抵是同她一般作想的。
及至如今,已然只有两三人仍在坚持。不可谓不执著坚韧,倒是让她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