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谜_作者:书自清(715)

2018-09-17 书自清

  忠王之所以这么关心近来长安多发的几起案件,是因为他也从这几起案件之中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那么多前控鹤府的郎官被谋害,或许隐藏着更深的朝堂阴谋。而他必须要确认自己是否会被卷入这个漩涡之中。而沈绥向忠王讲解这几起案子,却不能够一五一十全部和盘托出,那是十分不智的。她必须在叙述的过程中,引导忠王陷入恐慌,使得忠王认为自己陷入重重的阴谋之中,不得不依靠李瑾月来渡过难关。如此,才能够达到此行的目的,这也是沈绥同意赴宴的原因,因为她知道忠王点名要自己赴宴,不仅仅是因为知道她是李瑾月的谋士,更是因为她“雪刀明断”的名号在前,他本来就是要询问沈绥案件的调查情况的。

  沈绥的语速不快,一边思索,一边叙说,显得相当沉稳。对于案件的剖析,一直到引出秦臻为幕后黑手为止,都还与事实没有太大出入。但饶是如此,也是惊呆了在座所有人。秦臻被捕乃是秘密,目前尚未宣扬开来,故而即便是忠王也不知晓。

  “真是一派胡言,至秦先生乃是一代司法重臣,一辈子清廉正直,你这红口白牙,竟然污蔑于他!”皇甫惟明最先听不下去了,拍案怒斥道。

  众谋士交头接耳,也大多附和于他,一时之间,沈绥成了众矢之的。此时忠王出来打圆场,道:

  “大家安静,且听伯昭先生说。伯昭先生,这说话可得有根据,您为何会推测是至秦公策划了这一切?”

  “因为沈某在秦公的书斋内,见到了一物——一把银壶。想必熟悉秦公的人都知晓秦公号银壶老人,他的书斋就是银壶斋。银壶救济秦鱼郎读书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但是当年给秦公这把银壶的究竟是谁,你们可知晓?在下托人在湖州探查多日,却查出了端倪。此人很有可能就是武攸止啊。”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大家都知道武攸止乃是武惠妃之父,寿王的外公。忠王煞白了面色,道:

  “怎么回事,请先生详细道来。”

  “当年武攸止曾常年于湖州游历,年代与秦公所在的年代完全吻合。武攸止在湖州当地有一所宅子,距离秦公当年垂钓的山间湖泊也十分相近。更有一位武攸止庄园上的老仆,曾言主人武攸止有一次进山,丢了一把银壶,此后还派他重新打制了一把。当然,这些都是间接证据,但沈某认为,再也没有比武攸止更有可能的人了。若是诸位不信,可亲自去湖州查一查,当知沈某所言非虚。”

  “如此说来,秦臻,竟然是寿王的党羽……”忠王喃喃自语,转而又问,“可是他又为何要杀害当年的控鹤府郎官?这与寿王有什么关系?”

  沈绥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忽然反问忠王道:

  “忠王阁下,您还记得您的姨娘吗?还记得当年的废太子李重俊吗?还记得当年您险些被堕胎之危吗?秦臻为寿王出谋划策,杀害控鹤府郎官,是为了嫁祸于您啊,您就快要背上谋反的罪名了。您若不信,明日天亮便可见分晓。”

  宴厅之内,霎时鸦雀无声。

  作者有话要说:  已捉虫。

  赤糸,诈术一流。

  第二百六十一章

  废太子李重俊, 是中宗第三子, 生母乃是宫中一个地位低下, 连姓名都不知的宫女, 生下他不久后去世了。他生性聪颖果决,年纪轻轻就立下大功。神龙初年进封卫王, 拜洛州牧,不久后改任左卫大将军, 遥领扬州大都督。神龙二年, 李重俊被册封为皇太子, 但因为不是韦后亲生,颇受猜忌。安乐公主与武三思等人曾多次攻讦他, 使得他皇太子地位动摇。

  李重俊虽然生性聪颖, 但因为没有正确的管教引导,他行为多不法,再加上后来得了杨璬、武崇训等纨绔子弟做太子宾客, 使得他愈发偏离正道,行事不恭。彼时武三思在朝中握有大权, 意图不轨, 李重俊在他眼中非常碍事, 他多次上书要求废太子。而安乐公主野心勃勃,欲做皇太女,终日里仗着中宗宠爱,在中宗耳边吹风,希望中宗废太子, 立自己为皇太女。她甚至侮辱于李重俊,嗤笑他为奴。李重俊受尽屈辱,对武三思、安乐公主以及韦皇后心怀愤恨。

  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联合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以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率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发动兵变。他先冲入武三思的府邸,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而后率军闯入肃章门,在皇城内搜寻韦皇后、安乐公主与昭容上官婉儿。韦皇后闻变,簇拥着中宗奔向玄武门,并召左羽林军将军刘仁景护驾,让他率领留军飞骑及百余人在楼下列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