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谜_作者:书自清(764)

2018-09-17 书自清

  察觉到事情不对劲的尉迟焉试图连夜带领拱月军潜逃出去,奈何被发现,一路搏杀,拱月军死伤大半,到最后穷途末路,尉迟焉等十一人是在另外一只小分队牵引敌军注意力的绝境下逃出,拱月军除了她们,几乎全军覆没!

  这件事无疑对李瑾月是一个重大打击。那些姐妹们,对她来说是出生入死的同伴,是她耗尽心血组织建立起来的亲兵部队,她们没能死在抵抗外敌的战场之上,却死于内部叛军之手,这让她一时之间无法接受。

  然而,更为沉重的消息再度传来。八月初,安禄山、史干正式发兵,率先攻打幽州西南侧的易州,幽州铁骑卷土而来,如冷箭勃发,撕裂大唐脆弱的内部防御线,制造出一个恐怖的贯穿伤,并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向西南方向推进,直逼洛阳、长安而来。叛军与王忠嗣率领的金吾卫于莫州短兵相接,王忠嗣不敌溃败,回兵冀州,与忠王汇合,暂时偃旗息鼓。

  八月初十,安禄山以及更名为史思明的史干二人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向任何敢于抵抗他们的力量宣战,一场浩劫突然爆发。自此以后,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动乱留笔史书,史称“安史之乱”。

  而史书也将永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这场动乱的英雄人物之名——安北晋国大公主、瀚海大都督李瑾月。唯一一个手握重军兵权,以平乱大功获得皇太女之位,顺利登顶大宝的女帝。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从755年12月开始至763年2月结束,持续了七年多的时间。但是在我这里不仅提前了22年,而且只持续了两个月。

  第二百八十一章

  八月十四日, 赵州东南与冀州交界处, 漳水畔, 幽州东路军大营。

  一位身长七尺, 蓄着美须髯,样貌俊朗的青年将领腋下夹着自己的头盔, 正满面愁容地走回自己的营帐。时值午间,刚刚放饭结束, 他用过午食, 正准备回帐休息。

  自从收到长安千羽门来信, 一个半月了,再也没有了第二封信, 他传出去的信, 也不知对方收到没有,青年将领心中十分焦虑。眼下他被裹挟在这幽州叛军之中,替叛军作战, 实非他所愿,可是他却不能轻易反抗, 军令如山, 违令者可以立即被上官军法处置。他一个人势单力薄, 实在没有办法反抗。何况长安来信,是要他留在军中接应,他也不能轻易离开。这些日子,他随着叛军的东路军来到了冀州附近,他们接到的任务就是攻打冀州, 率先拿下挟持忠王的冀州刺史李陌。

  这可如何是好,他绞尽脑汁,却想不出办法来。他只是一名中阶的将领,官至昭武校尉,领一千人的团营骑兵,乃是东路军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指挥官。他的长官们不顾一切地听安史二人之命,他找不到任何反抗的余地,想破了头脑,也想不出来扭转眼下局势的办法。他空有一腔正义之心,有心镇压反叛却根本无能为力,反倒成了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叛军同党,故而终日里唉声叹气,十分愁闷。

  走到帐门口,刚准备掀帐进去,冷不丁背后有人拍了他一下,唤他一声:

  “郭校尉。”

  他惊了一跳,回身一看,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副将王冲,身边领着两名面生的士兵。

  “冲子?你这是作甚?”他摸不着头脑。

  王冲左右看了看,凑到他耳边道:“有人要见你。”说着指了指他身边的那两个面生的士兵。

  其中一名士兵上前一步,拱手笑道:

  “子仪兄弟,别来无恙。”

  这熟悉的声音让郭子仪倒吸一口凉气,立刻拉住那名士兵,将她拽进了自己的营帐,副将王冲也带着另外一名士兵跟了进去。

  “伯昭兄,你是怎么进来的?”一进帐篷,郭子仪就惊问道。

  “乔装跟着巡逻队伍进来的,放心,他们没防备。这么多人,不会注意到多出来两个人。”沈绥笑道。

  郭子仪想想也是,这世上能防得住沈伯昭的地方,还真不多。他的目光又投向不远处的另外一名士兵,那士兵抬起头来,面容寻常无奇,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极为有神。

  沈绥介绍道:

  “来,子仪,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便是晋国公主阁下。”

  “原来是公主驾临,末将失礼了!”郭子仪急忙单膝跪下,拱手拜道。

  “唉,郭校尉不必多礼,快请起。”李瑾月及忙扶他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