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快到碗里来_作者:烟波钓月(307)

2018-04-04 烟波钓月

  最恶心就恶心在这种下三路的事情,还牵扯到取向相关,在国内的公众场合里都是摆不到明面儿上的,媒体不会公开询问采访。

  也就无法澄清。

  谢元仪刚回国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舆论满满的恶意。乔巧无从想象她当时内心的苦楚,只记得她在刚下飞机的第二天就有一个活动需要出席,在现场,她和以前一样笑容优雅举止得体,让在场的粉丝们既骄傲又心疼。

  和谢元仪一同出席活动的其他嘉宾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无意间透露,其实那天谢元仪在车上一直戴着帽子,除了基本社交礼仪,全程沉默着。

  那件事最后以川海发布的一封律师函告终。因为涉及到谢元仪的朋友,他们都是圈外人士,谢元仪不想坏了朋友名声也不想让事情闹得太大,于是澄清事实以后举报关停了带头的几个营销号,把热度压了下来这事儿就算完了。

  那个礼拜可以说是粉丝们非常难熬的时期了。谢元仪根基尚浅,大家不敢撕得太大,坏了她的路人缘,便只能翻。墙把照片里的人一个一个地顺藤摸瓜到他们的公开社交账号上,截图划重点,连夜把长文做出来,生怕慢了一分钟就拖不住谣言的扩散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新闻标题里的字眼根本都是子虚乌有的诽谤,粉丝们自发地把澄清文案置顶了一个月,等热度彻底过去,谢元仪新戏开机了这事儿才算翻了篇。

  别人仅凭一张照片随手做出来的文章,搁在当事人身上就是一盆从天而降的脏水,不仅不能当场把人揪出来大撕一场,还得在众人面前保持形象,忍受着大家心思各异的小眼神,回了家一个人闷在被子里发泄。

  谢元仪和容颖一个拍电影一个电视剧,在不同的领域各自发展,之后几乎再也没有交集,喜欢把她们放在一起做对比的也渐渐消失了。容颖却像是从此盯上了谢元仪一般,专门喜欢蹭她的热度,乔巧一开始烦不胜烦,最后干脆不看了。

  反正谢元仪拿的到的品牌代言她拿不到,谢元仪借的到的礼服她过了季都不一定排的上号。

  娱乐行业是吃青春饭的,对女明星尤甚。要想延长演艺生涯,转型几乎是每一个到了年纪的艺人必须面对的选择。

  转型要打破在大众眼中原有的印象,不可谓不冒险。谢元仪也算是童星,但她一开始的曝光度就来自作品,出道后在片场折腾了那么些年,早就把各种角色都演了个遍。对谢元仪来说,她的戏路已经足够宽到可以撑的起任何角色,不存在所谓的转型。

  而以广告走红,如今已经三十岁仍没有一部电视剧大爆的容颖显然是到了事业的瓶颈,要么接重复的角色然后越来越糊,要么突破自我寻求新的机会。

  她选择了跳槽。这很正常,鸡头不如凤尾,星美近几年挑的剧本越来越小家子气,和川海这种一年一部大制作的公司是没法比的。如果单纯从事业发展来看,容颖从星美跳到川海,又一举拿下了明年档内最大的IP,可以说是攀了高枝了。

  可乔巧怎么看怎么觉得她这不像是单纯为了谋求发展,反倒有点小孩子抢糖似的意思。好好的正剧演员不做了,到了该转型的时候选了个《帝后辞》。

  《帝后辞》这部小说本身很优秀,可是原著和改编后的剧本是两回事,剧本和导演拍出来的最终成品又是两回事。

  编剧方面就不用再吐槽了。乔巧去微博看了看官宣,这部剧的导演是冯克,她顿时就有种烂白菜被猪拱了的感觉。

  和许多香港导演一样,冯克文艺片起家,当年还是才华横溢的他高产似那啥,每年都有好作品出来。正赶上国内影视黄金期,他噌噌噌拿奖,和那个黄金时代被一起封了神。

  近年来有一句玩笑话流传很广:对港台老牌导演来说,不再拍戏就保住了名声。

  其背后的原理大家都摸不透,但这几年来港台影视剧的质量严重下滑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冯克拍的文艺片越来越无病呻吟,后来干脆转型拍古装剧,也是拍一部扑一部。

  不过大导毕竟是大导,名声臭归臭,资源还是不用愁的。《帝后辞》由他执导,虽然一看就让人倒胃口,却也没什么意外的。

  只是多半又要扑了。

  乔巧一个旁观者都看得出来的事情,容颖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造型糙成狗,编剧太仓促,导演不靠谱。作为转型之作,难道她这也能忍更别说为了咬到这块饼她暗里使了多少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