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毛驴回六零年代_作者:月轮虚无(44)

  夏夜看着有煤油灯央着了夏母也买了一个,不过是旧的,还要了3块。估计是谁家拿来卖了救急的。现在家里的煤油灯还是夏夜使用碗搓了棉线当芯子暂时使用的,没有灯罩,煤油烧的烟雾有点呛人。每次看着夏母在灰烟缭绕下,给补衣服,夏夜总是觉着心酸,再熏下去眼睛怎么受的了,但是电能够下乡至少还得十几年吧?

  从老夏家基本净身出户,一点家用的东西都没有,斧子还是借了李大山家的。但是现在私人打铁也是没有的,像刀具等也的去供销社购买。只能等去县里或者镇里的供销社了。

  所以都没有办法,夏母和夏夜在集市上只能买一些农民能自产的东西,看着编制的箩筐啊、木桶啊!这些家里急缺的东西夏母也买了些,一个个罗列起来,把瓦罐等放进木桶里,这样夏夜就能都一起背着了。再考虑到李大山的车上的承受能力,两人虽然需要的东西还很多,但是也没再买太大件的东西,基本都能摞在木桶里面和上面。

  夏母买了些油炸鬼等吃食,用牛皮纸包了。放到木桶里对着夏夜说:“夜娃,这个回家再给你吃哈!你再拿些给丽秋他们!”

  夏夜想说俺不馋,但是想想只是点了点头,毕竟现在这个身体还是孩子!

  夏夜在一个摊子上看着了农家自己编制的头绳头花,就给夏母和李丽秋、丽秋娘各买了三根能用的。中午还没到,夏母觉着东西买的差不多了,就去李大山的糖摊子上看看怎么样了!

  结果一瞅还剩下一大半没有卖出,都是乡下人家,有没有糖都能够过去,除非有谁家生孩子,或者哪个人生病了,再者用于送礼才会买上一些红糖,所以才形成了滞销,毕竟乡下人都算计着过日子,不是有那么老些闲钱的。

  李大山看了这情况也是皱眉头,虽然之前卖的价格等也能收回来成本了,但是没想到这么不好卖,明明是金贵的东西,还不用糖票!

  夏夜看李大山愁眉不展,便走到李大山身边道:“大山叔,家里还有?”

  李大山看着夏夜舒了口气:“夜娃,听叔的那些甜菜你也别种了,真是不好卖,集上人是多,但是都没啥钱买,卖不动,也换的少!”

  夏夜连忙宽慰到:“叔别急,过几天不还去县里吗?咱们拿到县矿上一起和肉卖肯定好卖,毕竟这边不比城里工人拿工资的,都是能省点嚼用就省点,改天今天能出去多少算多少,别急!反正不会坏,俺陪你去县里看看吧!”

  李大山一想也是:“成,过两天去县里带着你!”

  下集时大约下午四点了,李大山就收起了摊子,归置了一下夏母他们的东西放置到马车上,然后带着丽秋娘和夏母夏夜往集合点赶,预定好回去的都基本等在那里,大家都有所收获,看着车上的鼓鼓囊囊的等物。

  屯里比较碎嘴的刘寡妇就问道:“大山家的,你家买了这老些,还是夏二嫂子买的?”说着一双眼睛跟雷达似的扫描着,因着放到了一堆,她也不清楚是谁家的东西。

  没等夏母回复,丽秋娘看了下夏母就回道:“俺买了些棉花,看着多,不过也没多少,家里孩子们多,棉衣都得重新置办了!”因着李大山管着屯里的马车,还兼着采购,所以手里会松快些,大家也都知道李大山家要宽泛些,也不敢有嫉妒酸语,因着时不时的可能就的求上李大山帮忙用下车子什么的。

  刘寡妇一听连忙道:“哎呀!可不是!俺家也好几年的冬衣没置办了,这两年年景是好些了,今年秋收要是分的再好些,俺家也给俺闺女做件新袄子!”

  她隔壁邻居李建山家的媳妇忙夸着:“刘嫂子家的闺女长的不赖,下地干活也麻利,俺那天去你家,看那鞋子做的也好,都15了吧?也该相婆家了!”

  刘寡妇边和着众人上了马车,边大声的说着:“可不是!俺家秋菊好像比大山家的森子小一岁,森子可是相看了?大山哥?”

  听着刘寡妇跨过了自己问了自己丈夫,丽秋娘有点不乐意,但也连忙回复道:“俺娘家那边给森子相看着呢!忙过秋收再说!你家那孩子长的齐整,一看就和你前面说的那样能嫁城里人的。”

  刘寡妇一听能嫁给城里人也是一喜,想着心里的盘算,还是觉着能嫁给李森最好,忙想着恭维丽秋娘几句:“俺家闺女就是手艺好,要是能嫁森子这样的上进的男娃就最好了,要说嫁城里人。还是得丽春那孩子,这假期没回来不是说还跟着她姑姑那边做学徒吗?这又是初中生,又有一把裁缝的好手艺,嫁给城里人都屈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