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咱们去故宫吧?”,她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来北京这么久,还没去过呢。”。
“哈,你居然还没去过故宫?”,林芳逸顿时有些意外:“那行吧,咱们今天就去那走走。”。
当两个人手牵手站在午门后看到巍峨的宫殿时,沈冰情不自禁发出了一声感叹:“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宫殿了。”,她微笑着看向林芳逸:“有时候真的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呢,这么庞大的建筑群,配以园林景观,实在是太壮观了。”。
“你还看过哪些地方的宫殿呢?”,林芳逸知道她去过很多地方,却还是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基本上都看到过了呀。”,沈冰微笑着说道:“虽然国外的那些也很美,但不知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国家的最好看。”。
“那是。”,林芳逸忍不住点头附和:“不然怎么是世界五大宫之首呢?”,她的语气中也带上了一丝自豪,连心情也有些欢快起来:“关键是它蕴含的文化底蕴,这才是最吸引人的。”,她见沈冰饶有兴致看向她,显然希望她能详细解释下,于是便笑道:“这座紫禁城,前身应该追溯到元大都,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登位坐了皇帝,出于实行稳定统治的需要,他清楚的知道,作为游牧民族也必须采用汉族统治者的传统办法,这种统治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上,同时也必然反映在为政治服务的都城和宫室的建设上。”
“《周礼 冬宫考工记第六》里面有一段是这么讲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就是说,城市应该呈方形,每边九里,四边城墙上各设有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与九条横街。城市中前面为朝廷部分,后面为商市部分,城市左方是祖庙,右方为社稷坛。”,见沈冰饶有兴致地听自己讲解,林芳逸也起了几分劲头:“后来朱元璋灭元,定都南京,直到永乐迁都,北京才又一次成为了一代王朝的都城。后来因为朝廷衙署增多,原有皇城前面的位置不够容纳,所以就把原来大都的南城墙向前扩了1里,因而使皇城南墙也往南移,形成了正门前的御道与广场,同时又把位于东、西城墙内的太庙和社稷坛迁至皇城内、宫城前的两侧,使“左祖右社”的布局更为突出。”
她们边走边说,不知不觉身后已经渐渐跟了一群人,俨然都听入了神。“经过这样改建,城的四郊分别是城南的天坛、城北的地坛、城东的日坛和城西的月坛,便是当时皇帝按方位祭祀天地日月的场所了。”。
“后来就一直是这个样子保留下来的吗?”,沈冰听的津津有味,对于这些知识,她的确不如林芳逸在行,因此见林芳逸说的这般头头是道,不禁也觉得兴致盎然。
“明中叶以后,北京城加筑了外城,北京城的平面从此呈现凸字形,原来的老城称为内城,新扩建的南城称为外城,城南的天坛与先农坛以及新形成的商业区围在外城之内,而城东、西、北门外的日、月、地三坛仍处于内城之外。就这样,整座北京城以皇宫所在地宫城为中心,宫城外面围着皇城,皇城之外围着内城,形成了内外三重城圈。”,林芳逸平时喜欢看这些方面的闲书,因此说起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又见沈冰欢喜,于是更是解释的愈发详细起来:“你知道最厉害的是什么吗?”。
见沈冰露出好奇的神色,她不禁有些得意起来:“当年重建宫城时,有意将元大都宫城中轴线往东移了约150米,使新宫城的轴线可以由皇城外的正阳门经过宫城直接贯通至皇城背面的钟、鼓楼,在加筑外城时又将南面的永定门也坐落在轴线之上,形成了一条由南而北、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宫城里的重要殿堂都被放在轴线上,两旁对称地配列着寝宫厅馆,左祖右社也分居在轴线左右,轴线总长8公里,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这时,一个穿着大红夹袄,留着一头短卷发的老阿姨打断了林芳逸的讲解,她的身旁还带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我想请问一下,哪里可以请讲解员?”,她显然将林芳逸当成了沈冰聘请的专职讲解员了:“我带着孙女来,自己又不会讲,看这个小姐讲的这么好,想必是故宫这里专门的讲解员吧?我也想去请一个,从头到尾给她好好的讲一讲,也算没白来这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