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眸子,狡黠的眉毛,那就是康闵陶啊。神煚的纠结,早就因为时日不多而消解了。她没有刻意去想这个人,也没有刻意去回避,当其他事都考虑一边,顺理成章地想到这个人。
感情的事非常奇妙,神煚完全认可这个说法。她现在不想见康闵陶,或者说不敢去见她。就这么不告而别,康闵陶一定会生气吧,生气了就会忘掉彼此的美好,生气了就更能摆脱相互的留恋,大家都可以轻松些。
如果康闵陶是为了家族而接近神煚,神煚拒绝启用洵都旧族的事,自然会狠狠地打击康闵陶。这样,康闵陶还是可以回归家族,得到庇护。如果她本不在意这份感情,这会是个好结果。
如果康闵陶也付出了真心,神煚的不告而别也会引起她的怀疑吧,最好是怨恨。这样,康闵陶也许就会因为神煚的死而放下,也能活得好好的。
像神煚这样的身份,在意一个人,最好就是远离她。
第22章 轩然大波
神煚拒绝启用洵都旧族的事,在洵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洵都旧族看来,北迁之族不得不到洵都寻找继承人,是有求于他们。洵都旧族大度,不但保住了神族血脉,还提供了神尊继承人,就算是有恩于北迁之族,而北迁之族也就该报恩了。如果借此机会,双方能摆出和解的姿态,让洵都旧族入朝为官,大家一起分享权力,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可是,拒绝的命令直接来自神煚,这就出乎洵都旧族意料了。毕竟,在洵都旧族眼中,神煚和北迁之族不一样,神是在两派之上的。本该做调停者的神煚亲自下场,也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
因此,洵都旧族有影响力的人私下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为了培养下一代,每家都带了器重的子弟。康文奭带去的,就是长女康闵陶和长子康闵熙。
长辈们说话,年轻人只是看热闹,康闵陶心不在焉的,那些人的议论偶尔听了几句。
有激进的一派,说要纠集各家的子弟、家奴,凑个几万人,冲进昭明神宫,挟持神煚,号令天下。他们说到激动的地方,甚至提出将都城迁回洵都,仍旧按着两百年前的规矩来。
这只是个激动人心的说法罢了,立刻有人反驳了回去。先不说以家奴对付训练有素的甲士有多大胜算,就算成了,天下真能听从洵都旧族的号令?首座长老坐镇神都,手里还有几十万精兵,就是镇南大将军麾下的人马,也够他们受的了。
再说了,虽然分了南北新旧,到底都是十八勋旧,同根同种的,自相残杀,还有脸去见列祖列宗?这个提议自然被否决了。
这是最激进的做法,否决了这个,其他激进方案也就那样了。至于温和的做法,无非是如何妥协、如何用计,反正是要和睦些,就是维持现状也是必要的。最后,成了最后的决定,就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对于这样的结果,康闵陶并不甘心,毕竟大好机会就在眼前消失,而神煚的态度,实在耐人寻味。
说完了正事,大家本该各自离开,结果有几位家主围着康文奭,旁敲侧击地说起了康闵陶的婚事。康文奭看女儿的模样,大概是不愿谈这个问题的,就找个理由搪塞了去。
洵都康氏在洵都旧族里很有声望,其他家族自然想做些联姻的事,就是康文奭也不能免俗。不过,康文奭是个疼爱女儿的父亲,他尊重女儿的意愿,外人总不能勉强。
回去之后,康文奭问女儿的意思,康闵陶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八百年前,圣母建城,就定下规矩,即神尊之位由澹台家的女子继承。当时,圣母是一个人带着三个女儿,这三个女儿都跟她姓了澹台,为了保证自己定下的规矩得以执行,圣母还创造了新的继承制度。
根据这个继承制度,澹台家的女儿就是嫁出去,生下的女儿也可以姓澹台,姓了澹台就可以继承神尊之位。这个制度后来演变成了夫妻双方生下的孩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姓氏,再依据姓氏继承家业,这给解决神族、十八勋旧家族继承问题提供了方便,在不长的时间内流行开了。
到了康闵陶生活的时代,这套提供了极大方便的继承制度变得越发灵活,并且由上而下,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整个神国。像康闵陶这样的身份,她的选择就多了。
有了喜欢的男子,愿意跟他过一辈子,就嫁过去,从此有了娘家和婆家,这也是最典型的家族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