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贾敏齐家记_作者:Fahrenheit(44)

2017-09-30 Fahrenheit 红楼

  贾敏腹诽道:怎么哄人的法子都跟我爹一样?话虽如此,心里却万分慰贴,她吸了吸鼻子,“父亲保佑咱们呢。”

  林海认真道:“我想也是。”又道,“我见着了姜大人的两个儿子。”

  姜大人便是浙江巡抚,林海的上峰。

  贾敏忽然想起姜家二小姐有心撮合黛玉和她二哥的事儿,便当做笑谈说给丈夫,最后还道,“别看他们年纪小,心思却不少呢。”

  总归姜二小姐的撮合之举并不令人反感,否则贾敏言语之间也不会这般轻松。

  林海思量片刻,才道,“容我想想。”

  贾敏见状忙道:“我就这样一说,又不是真地取中姜家。”

  林海拉着妻子轻声道:“我是不想让女儿跟……有牵扯。不是我自傲,咱们女儿真是一家有女百家求。亲事还是早些好,咱们不让女儿早嫁出去就是。”

  老岳父把妻子养到快二十才让她出嫁,这一回终于轮到自己了!

  贾敏太赞同了,紧紧反握住丈夫的手,“好!”

  回到家里,薛桓的帖子也到了。

  林海是在妻子身边打开的这张拜帖,贾敏想起父亲所言便想顺手也拉上薛桓一把:薛桓是个明白人,至少比她二哥明白。

  林海也觉得薛桓颇有可取之处,如此江南“神仙”太多,多个能通风报信的总不算亏。

  须知薛桓若是由林海举荐出仕,以后便也打上了林海这一系的烙印——林海以及他背后的座师、同窗这一批人目前为止对哪一位皇子都没什么偏向。

  这也是薛桓一心要攀上林海的缘故:别看他只是个皇商,还是个没能常年住在京城的皇商,却一点都不看好连襟贾政的选择……也不看好他连襟这个人的眼光。

  ☆、第十八回

  却说薛桓在家静等林海林大人的消息,不过三天便得了回信儿。

  此时林海一家与韩琦一家正好观cháo归来。

  话说今年的cháo水比前两年都大,亏了堤岸乃是新修筑而成,且当地县令十分用心,带足了人手维持秩序。

  于是贾敏观cháo时一切平安,临走时望着cháo水奔涌不息地冲击着坚固又崭新的堤坝,以及堤坝边上站着的密密麻麻,一层又一层观cháo百姓,她若有所思。

  凭父祖两代人镇守西北,换得西北诸省百姓数十年安康远离战乱的功德,足够父祖前世点拨宝玉,这辈子换她再活一次。

  那么薛桓与其余几位巨富出银子重修堤坝,攒下的这份直接够他延寿数年的功德……应是此举挽救了半城百姓。

  前世薛桓早死,贾敏对此人几无了解。如今看他行事,至少有分寸、不吝啬这两条绝对当得起。

  贾敏暗笑自己越发爱胡思乱想:纵有自家老爷提携,也是商贾出身,又是捐官,若无天大机缘,譬如捞个从龙之功,也只能无奈止步五品。

  也许对薛桓而言,自家由商转士,只要这一步踏得稳些就满足了呢。

  实际上,贾敏猜得极准:薛桓的确没有一朝变得人上人的野心,送女入宫除了为女儿搏个好前程之外,也是希望靠着女儿照看,自家不至于在一代之后便立即被打回“原形”。

  当然,他也不是一点都没琢磨过“从龙之功”……只是见到了妻子和儿子的“本色”之后,这愿望就一点都不迫切了。

  薛桓跟着林家的管事进门,步入林海书房。

  彼此见礼,小厮上茶之后,林海刻意等薛桓定了定神,才平和道,“内人荐了阁下。”

  “阁下”这个称呼本就透着股子生疏。薛家与林家说是沾亲带故,但大家都知道这个“亲”和“故”等同于没有。

  薛桓此刻没心思仔细琢磨这个,他满脑子都是“内人推荐”……他妻子便是荣府二太太亲妹,怎么会不知道昔日荣府大姑娘与她二嫂颇为……不投脾气!

  说是看在二哥二嫂的面子上推荐自己,薛桓无论如何都不相信。

  林海看出了薛桓的疑虑,直接道,“韩兄也对你颇为赞赏,表彰你的折子已经递上去了。”

  这话含了不少水分,在薛蟠得罪甄应嘉之后,薛桓令自家商队在泰兴赈济救灾时尽心尽意,在韩琦口中也只换得了“还算有眼色”这个评价,但以韩琦之方正,也不会昧了薛家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