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贾雨村可就是这般发迹的呀。
贾雨村也得了奇遇吗?贾敏思及此处也是一笑而过:她能有父祖庇佑,凭什么别人就不行?
她拍了拍老爷的手背,笑问,“我怎么听着……老爷瞧不上薛家呢?”
林海没扛住媳妇儿的笑脸,直接说了实话,“薛桓不过三十出头,何必直接捐官,考个举人甚至进士才是正道。哪怕四十余岁中个三甲,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尴不尬。”
圣上乃是公认的明君,如今吏治也称得上清明。捐官不仅不泛滥,而且好不容易捐了个实缺,能做到五品也是顶天了。
举人和三甲进士也未必做得高,可胜在名正言顺,在官场上……能挺直腰杆啊。哪像薛桓现在,靠着银钱和靠山,貌似吃得开,可背后不知多少人看不上他。
贾敏笑着劝道:“我倒觉得他颇有自知之明。他若是真有那份才学,哪有不进学的道理?破财做官不过是这一代略微忍气吞声,可继续经商怕是要一直忍气吞声啦。这不是怕不保险,才把天资不凡的女儿也送出去,为自家尽一份力。”
林海也忍不住笑道:“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真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贾敏靠着丈夫的肩膀,“薛桓总有一点好,他不缺银子,用银子换前程他无比甘愿,又曾经出过大笔银钱修筑江边堤坝。我瞧此人最起码有一颗爱民之心,而且做官时手底下也很gān净。”
“你真是越说越有道理。”林海哈哈一笑,“不贪财,这一点殊为难得。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下多少人当官便是为财。”
自家老爷便不贪财,除了按照品级应有的孝敬,多一个子儿都不肯拿,韩琦亦是如此。
无怪乎富庶之地的官职,圣上多爱指派富贵人家的子弟出任。
而孙家向众多江南官员许以重利,可这么多年下来,真正买通的不过六七品的小官,撑死还有随时会左右摇摆的一二知府,四品以上的高官无一真正理会孙家的拉拢。
二人说得兴起,贾敏又问道,“亏空的夏税,老爷打算如何处置?”
林海从容道:“折子已经递了上去。账上亏空让我吃个明亏倒也罢了,非得故意做出七十万……这不是让我为难,而是让天下都看到了他们孙家有多嚣张。”
想起前世太子对孙家的态度,贾敏不免担忧,“就怕这回孙家错得如此离谱,太子都会为舅舅们担下来。”
林海对此也挺无奈,太子仁义得……真够不是地方的。“听说此事主意是太子在京城为官的大舅舅所出。”
贾敏接话道:“但出手的却是他弟弟吧。”
太子这两个舅舅也“不一般”:大舅舅虽然远远不如自己老谋深算能屈能伸的亲爹,但为人行事还算靠谱;二舅舅作为小儿子在家里也是小霸王似地长大,无人敢惹,可惜成年后志大才疏不说,还挺胆大包天。
林海摇了摇头,“这事儿还是让圣上头疼去。幸好他一出手便是七十万,若真是十来万的亏空,弄不好我还真得先上个折子自辩。”
这便是不贪财且有政绩的好处,没有把柄便几乎无懈可击,想到这里林海也苦笑了一下:于是便把主意打到了自家黛玉身上不成?
他总觉得王子腾无利不起早,忽然问起黛玉,只怕是王子腾背后另有贵人关心起他来。
贾敏也很无奈:是否收拾孙家只能由圣上决断,在此之前孙家的手段他家老爷也只能见招拆招,却不能“治病去根”。
这时候真是得承认,看看孙家,也就明白做外戚有多威风和……划算了:比起所得,当年jīng心教养女儿的花费真是九牛一毛。
不过这“买卖”再怎么一本万利,她也舍不得黛玉去那吃人的地方受罪。
夫妻俩这回又想到一起去了,林海此时忽然道,“看到外戚的风光……他家女孩儿的苦痛就没人提起了。”
言外之意,他也舍不得女儿黛玉。
林海的祖父就做过首辅,位极人臣;林海的父亲则做过乡试的主考,会试的副主考,桃李满天下,如今林海的一众故jiāo有不少都是他父亲的学生。林海乡试会试的两位座师,李大人和周大人如此偏爱林海,也有几分是看在与他父亲昔日的qíng分上。
林家真是什么荣华富贵都享受过,偏偏到了子孙上……数代单传。也只有林海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儿女绕膝”,因此林海远比其他人更看重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