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此时也已经官复原职,心qíng不错,语气也很柔和,“不得功名在身,总不是正道。”这句话很是公道,贾政自己对这话更是深有体会,“宝玉不能走了我的老路。”
王夫人焉能不知读书科举才是正道?她只是舍不得宝玉儿子吃苦罢了——宝玉从正月十五之后上门拜师到现在,已然瘦了一小圈儿。
话说贾宝玉现在的师傅也不曾教他八股文这等正经科举的本事,只管教他诗词和四书五经,宝玉果然也没什么抵触——这小子如今的动力便是黛玉那句“二哥哥学问不如我”。
宝玉忙着读书,也不怎么在后宅厮混,袭人一天到头也见不着二爷几面;薛蟠则因为妹妹婚事四处应酬结jiāo新人,不怎么着家,宝钗倒是盼着哥哥哪日能给她带来点好消息——好的小道消息。
总之大家各得其所……
难得过了一个来月的消停日子,等北方chūn暖花开,确切的是江河冰融,大地回chūn的时候,北狄人犯关。
两朝第一次短兵相接,北狄人战场之上抓了个将军……这人偏巧是贾代善曾经的下属,荣府的故jiāo,以及……义忠王侧妃她堂哥……单是为西北准备粮饷就够林海累死累活的了,在朝堂上听说此人已然投敌的时候,他也能替荣府默哀一下:真是流年不利啊……☆、第四十六回
西北战事忽起,这明显在圣上预料之外。
连着数日,散朝后林海都跟着一众重臣前往圣上的书房开“小会”。
户部的qíng况就在这儿摆着:账上有多少钱粮,以及实际能动用多少钱粮,林海这次不会替任何人遮掩,当着圣上、阁老、尚书以及匆匆赶回的数位大将军,一一说了个明白。
甭管什么时代,户部都必有亏空,差别就是贤君亏空少,庸君……基本就拿不出钱来。
此时北狄人的jīng锐骑兵已然堵住西北第一关,再加上个带着亲兵逃出关外投敌……士气实在不怎么样,粮糙再不齐备,这仗真不好打。
林海不懂打仗,但他明白:大军未动,粮糙先行。圣上与内阁商议出的结果是,就地调拨一部分先救个急,粮糙的大头自然得从湖广江浙徐徐运输而来。京城、直隶乃至山东的存粮都不能动——以防万一。
得亏去年是个难得的丰年,粮食主产区一无天灾二无*,不用因为没粮而下旨坚守。
话说林海做户部侍郎的时候尚短,但在南边监管盐课多年都没出过岔子,想必能胜任这个“大管家”的位置,关键林海还不贪。
林海座师陈老大人致仕之后,按顺序递补入内阁的齐大人望着林海,眯了眯眼:如今怎么也得吃苦受累上一阵子……到时候gān得好可以找人摘桃子,gān得不好更是顺理成章地空出这个要紧的位子。
他微微侧过头,对着对面面色严峻的忠顺王使了个眼色。
忠顺王会意,轻轻颔首。
林海自打进京就没给这两位老王爷以及他们身后的子孙门人什么面子:进了户部便把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烧到了肃端王的手下身上。
去年冬月,连着让两个五六品的主事主管调离户部之后,“敬酒不吃”的林海自然让肃端王记在了心里。
肃端王和忠顺王在江南人手十分有限,即便如此也尽力调动人力物力,探查了大半年,实在找不到林海能拿得出手把柄,可不只能“稍安勿躁”,静观其变。
然而肃端王这一系对自己恶意满满,林海此时却视而不见:毕竟大事为重,好在双方都有这等默契。
安西关内便是一马平川,千里沃野,若是让北狄人破关而入,那么下一个能布置重兵固守的地方,已经是京郊大营的布防范围。
不同于林海这样即使投诚也依旧能继续为官的士大夫,肃端王和忠顺王这样的天潢贵胄大肥羊,北狄人绝对会兴高采烈地……宰掉。
大敌当前,肃端王一系自然不会轻举妄动,但战事平定之后呢……林海想了想,到时候应该“后路”会发威。
王爷,看你的了。
显而易见,病愈的义忠王比圣上更靠得住:一个自小按照继承人培养的前太子比他做了皇帝的弟弟更有担当,也更护短。
倒不是圣上薄qíng寡义,而是年少时作为皇子,总少不了委曲求全,趋利避害的经历。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xing格,用人之道自然也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