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穿成林海_作者:Fahrenheit(74)

2017-09-30 Fahrenheit 红楼

  话说,黛玉让亲爹给她续了点寿命之后虽然还略有不足之相,可从秋天到现在都没病过……林海看了,就越发觉得黛玉那多愁多病身是因为丧父刺激太大,至于之后……那就是跟宝玉太不靠谱有关了。

  本就天生体弱心思又重,荣府王夫人又不舍得给黛玉好生将养——林海可是记得,黛玉没丧父的时候初到荣府,要吃人参养荣丸,王夫人二话不说就给配了;等黛玉没了爹,纯粹借住荣府的时候吃点燕窝都要宝钗接济。

  吞了黛玉百万嫁妆,连点燕窝都舍不得了……想起这一条来,林海对贾政和王夫人就更没好气儿了。

  甭管宝钗真心还是假意,那个时候也的确只有她伸出了援手。

  林海想了想,就把原著里的剧qíng当做前世好了,这次就还宝钗个好姻缘吧。退一步说,宝钗高嫁,薛家的家产就不会便宜荣府,省了荣府苟延残喘,一了百了,大家都痛快。

  以心比天高的王夫人看来,她的宝玉可是天生神异,又是“国舅”之身,岂是宝钗配得起的?就算宝钗是她的亲外甥女,那也是商户出身,又没了父亲,除了家里有钱,又能帮衬提携宝玉多少?

  不得不说,林海把王夫人的心思猜得极准。

  实际上,此时王夫人就在家里在收送年礼,写帖回帖,心里还盘算着宝玉的终身大事:不得不承认,宝玉这些表姐妹里也就黛玉说得过去……这也是王夫人一直纠结的原因:她实在不喜欢黛玉她亲娘,也不喜欢黛玉身上那股子清高劲儿,可是黛玉的爹还有后娘,那是她亲哥哥也不愿意得罪的厉害人物。

  不过幸好哥哥王子腾回京,王夫人自觉挑选的余地更大,亲事暂且不用急。年底年初总要再进宫几次,刚好再跟娘娘商量商量。

  却说宝钗可没姨母这般乐观,她正在梨香院里守着母亲,跟母亲商量给林府,尤其是黛玉妹妹预备多少礼物。

  宝钗挽着薛姨妈的胳膊道:“母亲,我们姐妹几个在舅舅家做客,黛玉妹妹就说过些日子再请我们到她家里坐坐……说是她母亲那边的表姐妹们也去。”

  薛姨妈道:“那是该多备些礼。”说着便招呼大丫头从箱子里取套好头面出来。

  宝钗微微低下头,面色微红,“母亲,到时候……黛玉妹妹母亲那边的表兄弟也会凑趣。”

  女儿本该进京待选,可这节骨眼儿上蟠儿出了事。

  虽然金陵知府看在哥哥王子腾的面子上包庇了一回,但女儿进宫之事也没了下文,之后就传出姐姐家的大姑娘封了贵妃……薛姨妈怨儿子拖累女儿,可那又能怎么样呢?在薛姨妈心里,女儿再贴心也是人家的,将来终究还是要靠儿子。

  可是女儿也不能入宫不成就随便嫁了……如果再嫁个商户,哪怕同样是皇商,又何必离了族人千里迢迢地进京来?

  薛姨妈原本想仰仗嫂子和姐姐帮衬,给宝钗物色个好人家,甚至也动过宝玉的主意——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无奈这些日子相处下来,薛姨妈也不是没眼色到看不出荣府老祖宗和自己的亲姐姐都没有亲上结亲的意思。

  至于嫂子……对蟠儿和宝钗那真是从头至尾都淡淡的。罢了,嫂子对她们姐妹也就那样了,嫂子大约觉着她们姐妹的夫家都对哥哥没什么帮助。

  思及此处,薛姨妈也是悲从中来:家里尚且人qíng冷暖摆在明处,别说外人,幸亏宝钗懂得为自己谋划。指望哪位官家太太看中她家宝钗,怕是不容易;但若是哪位公子中意宝钗,非卿不娶,成就一桩好姻缘也有了几分把握。

  薛姨妈也知道林家新太太邀请侄子侄女外甥和外甥女跟着他们的母亲来家里做客,必是“男女有别”:男孩儿与男孩儿玩在一处,女孩儿与女孩儿坐在一起,但是年少的男男女女总少不得相遇的一刻。

  薛姨妈不一会儿就自己想开来,欣慰地搂着女儿道,“那更该预备重礼,”又张罗道,“把那匣子珍珠拿来。”

  那匣子珠子固然难得……宝钗还是觉得母亲太着相:看林家的陈设,还有黛玉身上的衣着首饰……再联想下林家太太的出身,家中怕是不缺宫中的赏赐。

  总之人家不差银子,与其像母亲似的送贵重的宝石头面,不如送些雅物:难得的善本古籍或是字画墨锭砚台之类……宝钗转念一想,也就不再提醒母亲:不如母亲送母亲的,她送她的,母女两个两份心意,黛玉是不是更好跟林家太太“jiāo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