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_作者:桔子树(29)

2017-09-09 桔子树

  地面控制室里的空气像是已经凝固了一般,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眼睛死死的盯着监视器的屏幕。大家都知道,此时的飞机和试飞员都在承受着超极限的巨大过载。飞机速度每增加一个点而产生的噪声和视觉反差都会以十倍在增加着,袁朗咬紧牙关,qiáng忍着越来越大的过载对身体带来的qiáng烈不适,加速再加速,他冲破死神的陷阱,为中国航天史写出一个崭新的纪录!

  事后,当他走下飞机,鲜花和掌声将他淹没,泪水和笑容将他包围,人们在称赞他的勇敢和坚毅,他却只是淡淡的说:有些人永远也无法飞到这个速度,既然我可以,我为什么不去试一下?

  一次又一次,他在死神面前笑傲而过,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经历过一次次的生死瞬间,袁朗却越从来不曾畏惧过,风险课目他带头飞,越是危险的地方,越能看到他身影。

  在测试新机的过程中,每一公里速度,每一度仰角,都是袁朗主动冒险飞出来的,他总是比工程师想要的飞得很多,飞得更险。

  他说,我们多飞出一组数据,飞机就能早一天装备部队,我们总要努力赶上,不能一直都落在别人后面。

  二、他的心里住着一位工程师的灵魂

  空军试飞所的所长陆卫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袁朗,他比任何一位工程师都更能理解我们的飞机。

  面对死亡的风险,勇敢的人,或者可以靠勇气来战胜,可是当面对全新的技术,比勇敢更重要的,是头脑。在袁朗心中,试飞员这个身份早已不仅仅是把工程师要求的科目完成那么简单,他积级的投身到飞机设计、试验的各个环节中去,甚至利用空余的时间在职完成了航空大学的工程学硕士学位。

  在这些年里,他写了数万字的学术论文,积累了成箱成箱的科技资料,他像一个工程师那样的思考着,以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去设计飞行和试验。

  在他的身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试飞员的概念,他不仅能试飞,而且可以参与到研究中去,给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就是这样,他利自己有如计算机模拟一般完美的飞行曲线,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新的观点,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了旧的错误,为国家为军队,节约了大笔的科研经费,更大大的缩短了科研周期。

  在科研试飞这个我军最前沿的领域里,袁朗凭着深厚的航空理论知识,jīng湛的飞行技术,成为了真正意义上试飞的主人,难怪有人曾经感慨——他是一位会飞行的工程师,在他的心里,住着一位战斗机工程师的灵魂!

  2XXX年4月,试飞英雄袁朗,凭着他的赫赫武勋,被中央军委破格授予少将军衔。

  这项决定在被审议的过程中,曾经为人所质疑,有人说他太过年轻,有人认为他的资历不足,然而试飞所的陆卫明所长在面对这些质疑的时候,只是平静的翻开了这些年来的飞行记录。

  那上面密密麻麻的飞行科目令人震惊。

  十年!

  陆卫明说:十年来他飞完了别人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都飞不完的飞行科目,几乎每天都有架次在天上飞。十年来,他无数次遇险,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却从不畏惧,用生命做筹码,挽救国家财产和科研数据;十年来,他无数次身受重伤,却毅然决然的回到试飞场,回到跑道上,只为了让雄鹰再度飞翔,为了让共和国的蓝天更加纯净。对于这样的军人,除了军衔,我们已经无法再给他更多。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番话深深的感动了,有些老将军忍不住鼓掌,反对的声音被掌声所淹没。

  可是面对如此殊荣,袁朗却谦虚得令人吃惊,他甚至说:这不算什么,他所做的一切,其实还比不上一个少校。

  这就是袁朗,他有铁血豪qíng,却心境平和,闲暇他也会听听音乐,据说,他最爱贝多芬的命运,或者,正是那激昂的命运敲门声,给了他鹰击长空时的灵感吧!

  稿件来源:步华社 责任编辑:易橘生

  番外-铭刻

  作者有话要说:至少,在明天,让我们记起这些人!  2101年五月,北京。

  暮chūn时分,阳光明艳,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治理终于有了小成,北京的chūn天不再风烟四起。国防大学漂亮的图书馆里行走着一对年青的男女,走廊的另一边是贴顶的玻璃幕墙,内侧这一面生长着漂亮的蔓藤植物,鲜绿的叶子爬在透明的绳网上,吸收阳光,制造氧气。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生物科学的成果,因为足够好用,所以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