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作者:Fahrenheit(189)

2017-09-30 Fahrenheit 红楼

  而且元chūn不贪婪也不苛刻,更没做过胡乱给娘家陪嫁安排肥差的事儿。公正,私心少,赏罚分明,已经足够手下尽心报效。

  赵之桢从心腹处听说了元chūn的作为,又心安理得地给元chūn了几个庄子和商铺,然后这几年里对自己这部分“私房”愣是一点都没过问。

  于是数年的积累,加上王爷时不时jiāo来的“零花”,再有自己的嫁妆,元chūn身价十几万,库房中更有数量不菲的粮食,她也有自己的打算:她要去东北买些药材回来。当然,数量不少。将来的几年,直至王爷登上龙椅,京城都是比较安生的,但她也该未雨绸缪一番。

  处置完这些,也该吃午饭了。

  元chūn让抱琴去小厨房要个锅子——肚里的这个似乎比健儿爱吃多了,桌上摆满了盛着菜ròu的碟子,王爷居然在此时回来了。

  元chūn惊讶道:“完事了?”

  赵之桢轻咳一声,“昨晚上……比我预料得更好一些。”看着一桌吃食,又看了看元chūn的肚子,“怀健儿的时候,也没见你吃这许多。”

  “我哪知道?”元chūn看向抱琴,“王爷来了,多上些ròu。”说着她从锅里夹了一筷子嫩嫩的羊ròu放到王爷碗里,意思了一下,便自顾自地享用起来。

  倒是赵之桢怕她忙不过来,自己用着还不时地给她夹菜:虽然这一胎不甚顺当,但好歹吃得香啊。

  健儿见爹娘恩恩爱爱互相照顾,他也眼巴巴地瞧着父亲和母亲,“我也要。”

  赵之桢和元chūn一人夹了一筷子蔬菜塞进了健儿眼前的小碟子。健儿心满意足地吃了半天的熟菜。

  吃饱喝足,二人坐在窗边晒着太阳,健儿则被“赶出去”睡午觉……赵之桢终于起了头,“平南王算不上顺势而为,他是不得不反啊。”

  前者那是有心算无心,平南王占据了大优势,后者嘛,可就正好相反了。

  虽然王爷在政事大局上都不会刻意隐瞒,但元chūn听来的也大多是只言片语,只凭这些也足够她拼凑出个差不离的局势来了。

  前世元chūn为了打发清冷寂寞的宫中时光,她常读佛经;这辈子,她闲来无事翻看,且仔细琢磨的全是史书。

  第一代平南王也是靠着彪炳战绩得以封王,他的王妃没有生下嫡子,在其余庶子之中,第一代平南王出人意料地没有选择行兵打仗更有天赋的儿子,而是把那个一直默默无闻给父亲和兄弟做后勤和保障的儿子记到了王妃的名下。

  如今看来,第一代平南王这个决定,堪称明智无比。因为开国~太~祖爷驾崩之后,登基的便是大齐公认的明君太宗皇帝。

  第二代平南王几乎是力排众议,把西南特产的优质盐铁,半卖半送给了这位贤君,这番举动让平南王一系在太宗削藩时得到了保全。

  若是换成那位善战但脾气火爆的兄弟,平南王这一大家子怕是“绝无幸理”。

  之后的平南王也是闷头治理西南,并没显露他们在兵事上的野心,直到先帝登基,终于让他们看到了、也抓住了机会。

  说起来,平南王才算是圣上真正的心腹大敌。

  果然,赵之桢此时也感慨道,“父皇谋划多年,终于无需再忍。”

  这句话压根就是在明说平南王造反,还是圣上占了主动。圣上自有雄心壮志,从先帝手里接了个“烂摊子”,却想给子孙留下足够稳当的家业:无论外敌还是内患,至少要消灭其中一样。

  元chūn靠在赵之桢肩头笑道:“愿闻其详。”

  “平南王数条商路,父皇直接断了九成。”

  原来如此!

  西南多山林,易守难攻,同时矿产丰富,但苦于耕地不足,百姓尚且不宜自给自足,更遑论厉兵秣马图谋中原。

  赵之桢这会儿谈兴正浓,更详细分说道,“平南王那边总共三条商路,往正北,东北还有直奔穗州的。”

  元chūn手下也有王爷“白送”的铺子和商队,对个中门道也有些了解:穗州乃是大齐南方第一大港,往来商贾数不胜数,当地外族人与大齐百姓混居,街面上见到高鼻深目的外族人早已见怪不怪。

  而太子的舅舅正好坐镇广东。圣上一道密旨,便能轻轻松松地断掉平南王这条商路。

  至于东北和正北两条路,却是要细听王爷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