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作者:Fahrenheit(41)

2017-09-30 Fahrenheit 红楼

  元chūn想了又想,也不觉得娘家如今真有什么值得赵之桢拉拢一二的价值:哥哥贾珠中进士后还差不多……她偏偏忽略了“赵之桢只是真心喜欢她”这个缘由。

  赵之桢也差不多习惯元chūn的不按理出牌,他咳了一声,“养养身子,再生啊。”

  元chūn歪着头想了想,“也对。”

  外间守着的傲梅和抱琴两个丫头此时已经面面相觑,无语凝噎了:谁来给姑娘开个窍啊!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人听到了两个好丫头的呼唤,总之两天之后贾敏便上门前来探望元chūn来。

  贾敏可谓元chūn娘家人之中最为要紧的一位,也是王妃刘娡都不得不“赏脸”的厉害人物。王府大姑娘跟着姐妹们读了半年书,多少懂得了些道理:譬如“祸从口出”以及“圣上都不能想得罪谁就得罪谁”。

  听说庶母娘家来人,她也就撇了撇嘴,便主动告退了:再没想着出头,拿捏一下这位诰命的斤两。

  却说贾敏已经知晓王妃刘娡娘家那些不能示人的弯弯绕绕,哪会在意刘娡的态度?彼此落座,假惺惺地寒暄几句,刘娡便放人,让贾敏到元chūn院子说话去了,而她自己还有不少庶务要忙呢——她管家倒是把好手。

  再次见到姑妈,简直恍若隔世——元chūn卡了一下,才想起这四个字还挺恰当。作为迎接姑妈的“礼物”,她直接吐给人家看了……不过贾敏膝下有了一儿一女,当然算得上过来人,知道孕妇身子不舒坦时压根没道理可讲。同时她比傲梅抱琴可经验丰富,问过元chūn衣食起居,还坐下来教了几样止吐的妙招。

  等元chūn漱过口再次坐稳,贾敏看着侄女,欣慰之qíng简直溢于言表:她娘家侄子侄女本来就不算多,像样的也只有珠哥儿和元chūn两个,将来要袭爵的琏哥儿却得好好历练一番才成。

  她劝解元chūn道:“忍些日子就过去了。”笑了笑,又道,“看你过得滋润,我也放心了。”

  荣国公的孙女给人做妾,的确是委屈了些,可贾敏也曾仔细打听过,知道七皇子对元chūn除了喜欢,还有几分尊重,而且嫁来一年,侄女便有了喜,将来在这王府定有立足之地——当然,林海这些日子也没少回家说起七皇子的好话。

  因此贾敏便有心说些秘闻给侄女听:太子这些日子召见过宁府珍哥儿,许是与那边那位殿下有关。

  元chūn一听,心说姑妈您还说什么“许是”?根本就是!同时,她多少有点不自在:宁荣两府如今都是投在太子麾下,按说祖父功勋昭彰,袭爵时都没降等;而宁府那边只剩了个三品威烈将军,却比自家大伯和父亲都得用,太子询问金陵事,想起的也是贾珍。不过害得宁荣两府一败涂地,也是这位珍大哥哥。

  只是元chūn这会儿连荣府二房还没收拢齐活,就不用好高骛远地想着影响珍大哥哥了。这一世,姑父姑妈都在京城,想来父就算母亲舍不下脸面,遇上棘手事,定会开口求救。

  倒不是元chūn不往好处想,单说南边那位殿下起事,搅起了不少风雨,却还真没法跟北面的威胁相提并论。

  虽然大皇子曾与这位殿下有过不少来往,但真没参与那位殿下的谋反:这个时候的大皇子的确是个孝顺老实的好儿子。

  太子却偏偏趁着这次机会,想给大皇子重重一击,之后大皇子一系的臣子纷纷爆出丑闻,甚至大皇子的同母弟赵之桢都险些沾上是非……当时,大伯和父亲应该也都是“顺应大势”,折子里写了要处罚大皇子,给天下一个jiāo代。

  元chūn并不觉得自己多能看透人心,只要将心比心地设想一下,有哪个父亲会乐意看到一群臣子帮着一个儿子去打击另一个儿子?!

  大约也正是从这件事开始,太子逐渐失了圣心:圣上还活着呢,太子就要让亲兄弟再不得翻身……你让圣上怎么想?当然,随后大皇子的反击也让圣上痛心不已。

  转年虽然赵之桢带回了北疆大捷,可圣上还是大病了一回。

  贾敏哪里知道侄女一下子勾起来心事,只看她听进去了,便笑眯眯地说起闲话:贾敏回娘家时,自然也带上了一双儿女,宝玉见了黛玉,果然又犯了“呆病”,只说见过这位妹妹。

  这些事儿早让抱琴这个尽职的“耳报神”说给了元chūn。王夫人的确跟小姑子贾敏不大对付,可惜“qíng势比人qiáng”,心肝儿宝玉将来想读书进学,还是得仰仗姑父林海,王夫人再怎么不qíng愿,也得奉承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