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作者:Fahrenheit(90)

2017-09-30 Fahrenheit 红楼

  而且贾家跟真正的耽美书斋几乎全无jiāo往,即使贾代化和贾代善兄弟在世,两府跟文臣清流也不太对付。当然,文臣武官若真想携手同盟,坐不住的准是圣上。

  简而言之,贾家子弟想读书科举不见得比寒门轻松多少,在未必请得来货真价实的大儒为师的前提下,贾敬都中了进士,足见他不凡天赋。

  当年他不得不辞官并让儿子袭爵,其中不仅有贾敬自己的失误,怕是更有科举做官的同僚暗中排挤之故。

  贾珠如今要面对的,只会比当年的贾敬更艰难:贾敬参加大比的时候,他爹还在世,多少还能为儿子保驾护航呢。

  这些qíng况,元chūn不信父母真的想不清楚,只是他们大约没怎么放在心上,毕竟不中进士又不是没差事做,实在不成还能捐官呢——勋贵之家往往爱轻视这个进士的分量。

  话说回来,换成前世的元chūn,她就绝不会在文武,勋贵和清流,世家和寒门这些门第之间琢磨太多——这得多亏了赵之桢闲来无事,经常跟她说起的京城格局。

  当然,赵之桢也不是全无私心:元chūn的确“孺子可教”,而且有个贤内助他也能松快不少。只是赵之桢教元chūn的东西,元chūn却不能直接说给母亲听,说得多了,没准儿还要生怨。

  其实,只要没错过嫂子李纨的神qíng,自能看得出她的……不仅是不赞同,甚至是有些不以为然了。

  嫂子李纨的亲爹可是国子监祭酒!哥哥的文章拿给岳父指导,可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看看嫂子这些日子的模样吧:滋润又满足,这可绝不仅仅是因为她生了儿子。

  不过母亲王夫人也在场,元chūn不好问得太多,省得母亲和嫂子再闹起婆媳不和,为了府中中馈王夫人已经挺不自在了。

  倒是母亲这边该劝就劝,该给定心丸的时候元chūn也不能吝啬,“太太,哥哥的事儿我回头跟王爷提一句,您也别太……听风就是雨。”

  王夫人转念一想,女儿这是应下此事了吧?于是她也笑道:“那就烦劳您多费心思了。”

  正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女儿做了正三品的郡王侧妃,说出来的话也越发让人信服,同时也越发坚定,难于说服和左右了。

  不过王夫人对此很是欣慰:女儿不容易让那些脏了心的东西挑拨,若是xing子太软和了,在王府里怎么立得稳?

  王夫人又道:“只要侧妃平安,一切都好。”这是场面话,下面就是真实想法了,“也别……太qiáng求,王爷百忙之中一二顾及不到也是常事。”

  元chūn一听这话,直接笑了:这哪儿是帮不帮都成啊?分明是想要她给个准信儿的意思。

  不过帮哥哥绝对是心甘qíng愿,元chūn笑道:“我心里有数呢。”又问起宝玉,“可还淘气呢?”

  小儿子的天分比长子还qiáng,又xingqíng柔顺,王夫人始终觉得宝玉更贴心,言语中自是带了几分得意出来,“教他的先生,满口夸赞。你哥哥闲了,也教他些学问。”

  这回元chūn可是真心笑了出来:言传身教嘛,宝玉若跟哥哥贾珠学到点心机,这辈子受用无穷了。

  说完好事儿,元chūn就得问问不那么好的事儿了,“舅舅身子养得怎么样?”

  这又是王夫人另一番烦恼,“他养得不坏,可眼见着就要离京赴任了,苦寒之地……可怎么得了?”

  王子腾任职之处,号称苦寒……不过那地方元chūn可是仔细看过地方志的:南北jiāo通重镇,商贾云集,寒倒是真的,苦却未必,舅舅若是任满三年,只怕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说实在话,舅舅若非有功在身,这个好差事也轮不到他。至于舅舅真正忧愁的事儿,只是要遵照大皇子的意思,挖七皇子的墙角罢了……元chūn把当地qíng况细细说了一番,王夫人心事愁容至少去了一半。

  趁着王夫人更衣的功夫,元chūn给李纨递了个眼色,又轻声嘱咐道,“寻个机会再来一趟。”

  李纨如何不应?本来她也有心跟小姑子多多往来。不同于王夫人和贾敏,李纨对元chūn这个小姑子可很有几分真心。

  就说这回,小姑子一席话下来,婆婆轻松了不少,回家去也不会心事重重,闹得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只看这一点,李纨就要认下小姑子这番心意。

  送走母亲和嫂子,元chūn便坐回书案前,开始看起账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