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的玛丽苏_作者:安休(117)

  唐眠有点被这个金手指砸晕了。

  却听到那小厮眉飞色舞地讲道:“少爷你醒来得真巧,了不得,那祝英台和梁山伯正要打架呢!……少爷你要不要去看看?”

  “诶?打架?”

  作者有话要说:嗯,这是大背景介绍。十二国记的故事只会放在番外,与接下来的故事基本无关,没看过不影响剧qíng,→只有一个关联,那就是倦怠的玛丽苏有一点点的奋起了,具体就是以简单粗bào的方法才达到“圆满”状态,譬如撮合梁祝,譬如撮合林诗音与李寻欢(喂)。

  我会告诉你们穿越是一个女王的成长史吗(被集体揍)?

  ☆、新历史梁祝之马文才(二)

  唐眠对外事不感兴趣,见梁山伯跟着去了,其他的学子也纷纷说笑着离开,她便也跟着离开,回到了自己的寝所内。

  此时苏轼笔下的美丽西湖还不叫做西湖,而称钱塘湖,又称明圣湖或金牛湖。湖边有玉龙山和凤凰山。万松书院便在玉龙山中。玉龙山山势不高,而连绵崔嵬,山中木石苍翠,深奥处多有道院和隐居名士。

  万松书院是几层的木架结构,取在一处平缓的斜坡之上,风格简洁明快。

  书院中有专供学生的寝所,只是因建造困难,所以建的不多,条件也不甚好,所以有钱人家的子弟,多于山中另觅农人住所。

  玉龙山气候适宜,糙木入冬而不凋,又多有野生桃桂兰梅之树,四时姐有妙景,在此中结庐住,颇有采jú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旭日东升,朝雾散尽之际,在玉龙山中寻一高处极目远眺,或俯瞰百里钱塘湖,亦可以养浩然之气。

  毛亨传《诗·鄘风·定之方中》一句“终然允臧”,提出“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古来著名书院也多建在山中,也是不无道理的。寂静山中,正是读书妙思好所,携三两同道于一巨石旁,古松之下,相坐论道,所得必多。

  当然,此条还是不适用于唐眠。

  成为了马文才的唐眠比马文才还要懒散。

  书院山长是江左一南方末等士族丁氏的一位士人丁行,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理解尤为老道,在老庄之学上亦有很高造诣,因而其族虽为末,但丁氏的名头在钱唐甚至江左都是很响的。书院授学制度并不严格,上午是儒道之学,庶族学道无甚用,而多学儒,士族则多学道,下午则自由论道,或玄儒内部各自发问辩难,或玄儒相争,甚是热闹。

  至于清晨和傍晚,则清晨有丁山长亲自在来仪坡上以洛生咏吟咏诗文。永嘉之后,北人南渡,然而洛阳腔仍为官腔,与江左方言并不相同,若学子要出仕做官,则必须学会洛阳腔,才能在仕途之路上不被北人鄙视。丁行认为学腔之道,重在听,贵在言,在来仪坡或引学子诵论语名篇,或为庄子逍遥篇老子五千言,学生多跟从而吟,久之便学会了。

  到得傍晚,则有在万松书院作客的琴笛名客鸣琴chuī笛,学子中有兴趣者亦可从而学之。

  书院教授松散,皆因其学制并无长短之分,其中学生,多是yù学时便来不想学时便去,只在每年设一考试,以属文和清谈试验学生。但因此时jiāo通不便,来万松书院求学的学生,多是有求知之心的,并不会随意言弃。

  唐眠几乎从来不去上课。每日不过在自己的寓所内睡大觉,到得天亮,叫了马统,提了一篮子糕饼水果,在山中转悠读书,好不快活。到得夜里,则听着当晚的乐声,在榻上沉眠。

  不过马文才既然是钱唐太守的儿子,优待特多,管教也多。丁行丁山长受马太守之托,隔一旬便要考察马文才的学问,第一次被唐眠以在书院学习时间不多所学不深为由打发了,第二次却并不好过了。

  丁山长走访其寓所,对于在房中看到的唐眠以《毛诗笺》和《左氏chūn秋》等书做枕头后,便再无好脸色,且发出通牒,令自己年方十二的小儿子丁慎监督唐眠,每日卯时督促她起chuáng至来仪坡学洛生咏,白日之课必学,丁慎若做不到,则需唐眠与丁慎并罚,抄郑康成公所著的《毛诗笺》与《礼记》《周易》——都是唐眠枕在脑袋底下的书。

  唐眠本来也还是懒懒的,不过看丁山长的小儿子一脸严肃地来催促她,也有些不忍心。因她若不去,丁慎总还是愣愣地黑着一张脸只说着“文才兄,该去了”,若唐眠再不肯去,他就很是认命地开始磨墨抄书,抄一整天,只有午饭吃汤饼的时候,才在门口看一会儿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