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两白银对于孟庭来说,不是个小数字,但并未伤筋动骨。
就像韩嫣会为了韩茵而掷出五百两黄金一样,孟庭也觉得,钱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凡他想要帮也能够帮的,他就愿意一帮。
孟庭从未想过孙尧以后能报答他什么,他不介意。
却也不曾料想,孙尧在拿到孟庭给他的银票时,就已经发誓:他要谋得来日回归京城,但凡孟庭有用得上他的地方,他定当涌泉相报。
如今,报答的机会终于来了。
孙尧用他积攒的钱财,弄到了大批的赈灾物资,交由孟庭处置。
这对已经濒临重压崩溃的孟庭来说,不啻于是久旱逢甘露。
他接受了孙尧的报答与善举,因着惊喜,这素来冷漠清淡的人,亦激动的红了眼眶。
依着孙尧所说,第二天中午不到,孙尧置办的粮饷物资就到了。
那真是庞大的物资,孟庭领着人点数,各种门类和数量几乎能将目前的物资缺口尽数补全。
孟庭说不出心中是个什么感受。
激动、喟叹、感动、欣慰、放松,种种情绪在他心底愈演愈烈。
他也好,桃山城的百姓也好,孙尧突如其来的帮助就像是在数九寒冬中点起了温暖的火盆子,将所有严寒都驱散殆尽。
原本在死局边缘强撑着的形势,就这么完全扭转,再无后顾之忧!
何其戏剧,何其的否极泰来!
孟庭不由在心里感叹,若是从前他没有管孙尧的死活,那么今日这一劫,他就是能过得去也要褪三层皮。
一念之善虽小,却犹如菩提花叶,一花一世界。
今日的滴水之恩,或许便是他日的雪中送炭。
善因结善果,这是他孟庭之幸,也是孙尧之幸。
而桃山城的百姓们,也不必因着汾阴公要坑害他孟庭,而跟着被拖下水了。 物资齐全,百姓们莫不对孟庭感恩戴德。
孟庭不居功, 将功劳归在了孙尧头上。一时间, 桃山上下对孟庭和孙尧赞叹连连。
后续赈灾工作逐渐顺利起来, 余震已去, 百姓们生活得到保证,接下来就是重建家园了。
重建之事不须孟庭多过问, 他的任务已圆满完成, 可以回京。
这次多亏孙尧置办的物资才能扭转乾坤, 孟庭上书祁临帝,说明此事。
祁临帝龙心大悦, 将孙尧召回京城为官, 入了户部。
昔日翰林院的同僚们得知此事, 都跑去和孙尧叙旧吃饭。
孟庭则先把韩嫣安置回府中, 然后去宫中复命。
此番孟庭赈灾有功,桃山城上下官员递上来的折子全是夸孟庭的, 夸得情真意切。
朝堂百官见此,对孟庭的态度收敛了不少。
孟庭切切实实的用功劳, 堵住了这帮老臣的嘴。
韩嫣腿骨折断的事,祁临帝也知道了,只道是韩嫣大义,拨给了孟府不少赏赐。
至于汾阴公出手害孟庭的事, 孟庭没有宣扬。他私下里找了祁临帝, 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汾阴公眼下势大, 孟庭手里又没有切实的证据, 只得先将自己的怀疑都告诉了祁临帝。
祁临帝听了,面覆阴霾,沉默了半晌后,招来他最信任的太监道:“安排人手,去查!切勿打草惊蛇!”
吩咐罢了,祁临帝又对孟庭道:“汾阴公也是朕得以登基的功臣,看在他的功绩上,朕不好对他赶尽杀绝。何况,崇静大长公主的面子,朕不能不给。所以,如果桃山之事真是汾阴公所为,朕大概也只能对他贬官降爵。”
孟庭明白祁临帝这话的意思,汾阴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祁临帝心里门儿清。但汾阴公毕竟是皇亲国戚,又是祁临帝登基的功臣,祁临帝就算看不上汾阴公,也得供着他。哪怕汾阴公犯下大错,也得从轻发落。
但这话若是反向推导,便能得出另一个结论。
一个阻挠赈灾的罪名不够拉汾阴公府下马,那要是还有别的罪名,数罪叠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