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修晏看了一眼荆扶山,得到了师父的首肯,才把书接了过来,而后乖巧的说:“多谢端娘娘。”
太子是宫里唯一的孩子,也是端妃看着他一点一点长大的,端妃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许往后也不会有,但是太子懂事听话,她也确实很喜欢。
端妃对着他笑了笑:“你和先生好好看书吧,端娘娘走了。”她有心还想对着这个孩子更亲近几分,可她也明白,自己不该去讨这个没趣儿惹皇后不开心。
走出了景阳宫的门,外头灿烂的春光照进她的眼睛里,端妃笑着叹了口气,她身边的抱雪扶着她的胳膊,小心地问:“主儿,您叹什么气呢?”
端妃抿着嘴一笑:“我觉得太子实在是可爱,讨人喜欢。”
“只要主儿再对皇上上心些……”抱雪说到这,自己都说不下去了,这哪里是上心不上心的事儿呢,明眼人都瞧得出来,皇上的一颗心全都放在了皇后身上,旁人就算是把心掏出来,皇上也不会再多看一眼的。
抱雪看着身边的主儿,心里也是止不住的叹气,这紫禁城啊,一重又一重的宫门果真是能把人困死啊。
太子目送着端妃下楼,抬起眼看见荆先生也若有所思。萧修晏从心里敬重这位老师,因而并没有说什么。
在端妃下楼的时候,荆扶山分明看出了她眼中深刻喜爱之色,五年了,端妃已经二十五岁了,深宫中的女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不再算是年轻了,他对端妃的关注并不算多,如今回到宫里,听说的也尽是帝后琴瑟和鸣的消息。
只怕在如此和谐伉俪的帝后感情里,再也容不下旁人半分了吧。由此也能想到,端妃这么些年来,只怕也是过得辛苦。
五年前的荆扶山,对待端妃素来冷漠薄情,他是萧恪的利刃,切金断玉,自然不会在意着一个女子。但是在这五年之间,他也看出了这个皇帝薄情的一面。
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掣肘权臣,制衡天下,他把全天下都当作一盘棋,除了皇后之外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的棋子。皇帝和大臣之间只有权利的给予,而决不会有出离权利之外任何的东西。
在五年前的那些事之间,他和端妃都是受害者。
看着面前容颜未改的女人,他也难免生出了一丝怜悯,他身为男子,远在闽浙湖广一带周旋,尚且有流言蜚语伴随一身,更何况是生活在人言可畏的紫禁城的女人呢?
荆扶山没有深想下去,同情又如何呢?
在这冷漠而萧条的世间,有哪个不是身不由己,又有哪个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快意地活着呢?
找到了想要看的书,荆扶山带着太子回到了撷芳殿,读了几则《孟子》之后,荆扶山说从明日起,开始教太子读《六国策》。
也到了下钱粮的时辰,荆扶山拿着这本书回到了自己在京中的家里。
这个房子是他回京的时候买的,位置不算正,两进的院子,萧条的一个男人。
他点亮了书房里的油灯,拉开了凳子。
他是朝廷钦封的封疆大吏,按理说日子是不应该过得如此萧条的,但是荆扶山并不是一个奢靡的人,他这些年来存下来的钱,大都资助给了各地的灾民,除了日常用度之外,日子也确实过得寒酸,和他的身份不相配。
但是钱多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该花去哪里,父母都已经亡故,妹妹也许了人家,他自己孑然一身许多年也习惯了,有时候细想想,倒也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他打开了那本书,印象里这本书已经十分破旧了,他本想着借此机会借来,顺便修补一下,没料到封皮已经被人补好了,书名也被重新写过。
六国策这三个字,是用端正的正楷写的,这个字消瘦颀长,果然字如其人,像是那个竹竿一样瘦削的女人。
这本书上有她写的批注,很难想象会有女人对这些纸页之上的生生杀杀感兴趣,荆扶山后知后觉的才想起来,端妃也曾经是武将的女儿。
言几潭的差事做得并不好,这五年来依然不咸不淡地在朝堂上立着,只怕再过几年也要乞骸骨告老还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