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楚:“……”
老夫人和长公主,连带着沈渊都不是都爱热闹的性子,所以家宴也就是单纯一家人坐在一起迎旧除新,并没有像其他家似的会请唱戏或者歌舞来庆贺。
只是今年有沈明一家在,总比以往要热闹些的。
等长辈们说完了话,就正式开宴了。
正吃着喝着,你添喜我敬酒的时候,沈芙忽然站起来了,脸颊红彤彤的隐隐带着醉意,上前给长公主敬了酒,却没回去,反而睁着滢滢的杏眸,直率而好奇地问:“长公主殿下,皇宫中里真的像是人人口中传的那样金碧辉煌么?”
热闹喜庆的气氛有一瞬间的凝滞,胡氏的反应比谁都快,忙道:“芙儿,快回来!”
转而又对长公主说,“您别见怪,这孩子年纪小又养得天真,好奇一说,真是冒犯了。”
若是往常,再不乐意,听自个娘一开口也就罢了,可这会儿沈芙或许是真醉了,胆子也比以往的大:“娘说的对,我确实是好奇,年后我们不是要回家了么?若是长公主您能开恩,让我能真见见皇宫长什么样子,等回去后,我就能跟姐妹们炫耀了,我是开过眼界的人,她们谁也比不上!”
这一番话说得天真烂漫、坦率实诚,想想沈芙过了年才十四,也是个孩子呢。
见着她这样的,长辈们不免宽容些,倒不会计较太多。
长公主便笑呵呵着说:“没什么好见的,你们小孩子哪懂?宫规森严,可磨人性子了,像芙儿你这样的小姑娘,就该离远些,青春活泼的才好。”
这些话吓不到对皇宫除了美好的向往想象没有其他概念的沈芙,在她心中,宫里头住着天下最尊贵的人,自然是要处处都好的,否则怎么相配呢?
因着长公主性情柔和,沈芙不依不饶地撒娇,胡氏在一边看得冷汗都出来了,正想上前把沈芙拉回来,就听沈明突然哈哈大笑道:“芙儿这孩子任性,让长公主您见笑了。”
“我这两个女儿啊,之所以带上京来,就是快到出阁的年龄了,想让她们长长见识,别养成一副小家子气的模样,也丢您和大哥的脸面。”
“若这两个孩子,您还算能看得入眼,也恳求您多带着教教,年后弟弟也要回去了,再见面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总是盼着能跟您和大哥多学些东西。”
沈明流畅地说完,面上扬起了浓浓感激的笑容:“听说您还费心给两个孩子请了老师,真是……小姑娘家家的,日后要是真能托您的福,后半生幸福如意了,都是仰仗您的功德。”
“芙儿,蓉儿,还不谢过你大伯母!”
白楚作为吃瓜群众,默默举起酒杯挡住了唇边的笑意:这可真是个人才。
一大段话听着情真意切,年近不惑的大男人就差当着晚辈的面抹泪了,细究起来却能把人给弄晕了,翻来覆去,言下之意就是请求长公主多带着教教他两个女儿。
带去哪儿?教什么?
这不还是求着人进宫么?
眼看着沈明把话头递到了老夫人身上,说起了幼时养在老夫人跟前的趣事,相比起沈渊的沉稳凝练,沈明的口才夸上一句舌灿莲花也不为过。
把老夫人感动的,眼中满是怀念的泪光。
气氛烘托到这个份上,长公主也就答应下来,同意当天带沈芙沈蓉姐妹入宫,还很客气地把胡氏也带上了。
之后自然又是一番感恩戴德。
对白楚来说,方嬷嬷手下总算不止她一个学生了,而且鉴于芙蓉姐妹从小长在京城外,方嬷嬷对她们放了更多的心思和时间。
勉强算个好消息吧。
作者有话要说: 虽然大家都说节奏好慢,但我还蛮喜欢这种日常的哈哈哈
明天就进宫啦~ 翌日一早, 天还没亮, 白楚就被双喜从温暖的被褥中拖出来了, 自然不是这么早就走的, 这是她第一回 入宫,不光是双喜,方嬷嬷一早儿就在梧桐院候着了, 从发髻妆容、衣着首饰,样样都得过她的眼。
白楚不喜欢在头顶上放累赘的假髻用以修饰发髻,又高又沉, 这时候许多妇人倾向于各种雍容复杂的发型来彰显身份,白楚却懒怠在这上头较劲,所以无论方嬷嬷再劝,也以“不愿抢母亲风头”为由, 选了结椎式的百合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