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停止了尴尬做作的撒娇,年复一年地熬夜苦读。
哪怕因为幼时在京中云府承家学庭训,学养上本就比原州的同龄人扎实许多,却还是不曾有半点懈怠。
她想让母亲以自己为傲,可云昉并不在乎。
她知道母亲心疼丈夫,便主动帮着分担教导弟弟妹妹的责任。当年母亲对此颇为防备,总怀疑她将来会霸占属于弟弟妹妹的言家。
她见母亲偏疼言知白,对言知时也是在意的,便时时严厉约束,不愿两个小的懒散不成才。可母亲觉得她对弟弟妹妹刻薄。
总之,云知意是做什么错什么。她很清楚自己没错,只是母亲一看到她,心里就会有个迈不过的坎。
那个坎,叫“徐勉”。
——
云氏本与皇室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云昉将来该是要与皇家联姻的。
她自幼体弱,家人不太放心她独自在外,因此她得了特许,在云氏家学开蒙学到八岁,便随皇子、公主们进了内城的北苑受教。
在她十三岁那年,突然向家中强硬要求,坚决不再进北苑。
她身骨比别的孩子弱,家中一向疼她得紧,便让了步,将她送进京郊官办明华书院就读。
在明华书院,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两个男子——
京中书香名门之后徐勉、原州籍寒门学子言珝。
徐勉是京中书香世家之后,其祖父曾官至国子学祭酒。
那老人家博学名重,多次主持京中官考春闱,在才学上常被人与帝师成汝相提并论。
有此家世,加上徐勉又长相俊美、年少便有才名,一向很受小姑娘们青睐。
谁也不知他与云昉是几时私定终身的。
总之,云昉在自己成年礼上晕倒,云府家医一把脉,惊觉已有身孕两个多月,云府上下都傻眼了。
事情瞒不住了,云昉才对父母说出真相,并称徐勉与她早有约定,在她成年礼之后,徐家就会择日登门议亲。
木已成舟,她态度又坚决,她母亲虽生气,却还是选择了护着她。
之后半个月,云昉的母亲云端在帝后面前赔尽了笑脸,也不敢说云昉做了什么破事,只能讲“她身骨
越发不好、体弱多病,怕担不起天家福分”之类。
幸好云氏从开国之初就世代于国有功。
也幸好皇后看中了云知意的六叔云孟冲,有意将让母族一位外甥女与云孟冲联姻。
更幸好那时云昉的二姐云昤在西南边境血战大捷。
毕竟云昉与皇子联姻之事仅仅是大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从未口头上说穿,帝后二人多方考量后,最终接受了云氏的说法,并未深究。
皇后做了主,将云孟冲与皇后外甥女的婚事过了文定之礼,极其正式地定下的娃娃亲。
云氏有惊无险,不代表徐家也这么走运。
一个月后,徐勉祖父卷入科考舞弊案。
《大缙律》对科考舞弊案的惩处极其严厉,祸及三代。徐家人全被流放出京,徐勉自也在其间。
案发得太过巧合,云昉的母亲总觉得这其中有来自皇帝对自家的敲打之意,谨慎起见,便规劝女儿忍痛舍弃腹中的孩子。
可惜云昉从小被保护得太好,虽也算饱读诗书,却天真到不能明白母亲和家族在这中间担着多大风险。
她怨恨云氏在徐家落难时袖手旁观,更恨母亲残忍要求她舍弃徐勉的孩子。
将近二十年前,民风上对“未婚生子”这件事非议还颇多。
云昉为了与家中置气,宁愿自出云氏、远离京城生活,也要生下这个孩子,便接受了一直对她示好却没被她看在眼里的同窗言珝。
言珝很清楚她与徐勉的事,也清楚她与自己成亲只是为了生下那个孩子,但还是包容接受。
那时云昉是初次有孕,一向身子骨又弱,言珝便陪她暂留京郊卫城的云氏别院,悉心照料到她顺利生产,也算用情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