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彤伸了个懒腰,揉揉酸痛的手腕。
只有她一个人。教室已经空了。她站起来,收拾好书包,关上全部的灯,走了出去。
屏幕黑下来。
中央一行小字:【最后一个离开,关灯,锁门,她做了304天。】
画外,歌声悠悠:“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老郑给大家发下纸条:“写下你的目标院校,写下高三这一年你最想对自己说的话。”
“年级会把它们张榜贴在下面。希望你们永远记得,你想去哪儿,你曾经对自己承诺过什么。”
写好了,大家排着队把纸条交上去,一张一张,雪白的铺满了讲台的桌面。
“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高三开始不再要求办黑板报,教室最后的那个黑板完全由他们自由支配。
老郑开始每个星期在上面写一句话。
第一句,他写下:深深扎根,静静生长。
教室最前面,高考倒计时牌上,数字一天天减少。
教室最后面,一面长长的黑板,标语一周周变化。
最后一句,老郑捏着粉笔,站定良久,一笔一划,写了四个字:静待花开。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作者有话要说:校园部分,到此结束。 八月中, 燕大开学。阮奕读的是医科,院系设在老校区。
快到11月的时候,校园里银杏叶由青转黄。高得几乎参天的银杏古树, 桠杈都交在一起, 像一幅金灿灿的油画。骑车穿过,满地黄叶翩飞, 道路两边,年代久远的小楼红墙绿苔从树缝里影影绰绰地闪过,像满目饱满浓郁的金黄里, 一笔浅浅化开的红绿水彩。
阮奕过得很忙,往好听点说就是充实。
医学生的课业强度放在学校任何一个专业面前都是能打的, 而且他进大一的时候学校出了新规, 周末安排他们跟着临床的老师上门诊,进病房。不做操作,只是在后面看着。
后来他又进了实验室, 加了课题组,一年一年,好像眨眨眼就过去了。
大三的暑假,他作为志愿者加入了一个无国界医生救援项目,去耶利的一个难民营里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项目不长, 只有三个月。
他刚把行李放下,从隔壁房间走出来一个人。估计有二十七八,皮肤被太阳晒得乌黑发亮, 很像当地人,但仔细看五官,轮廓还是偏向东方。
他靠在门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阮奕:“嘿, 你叫什么?”
“阮奕。”
“中国人?”他笑了,“我也是。柯文。”
顺手从烟盒里磕了根烟出来,递过去。
阮奕摇头拒绝:“谢谢,我不抽。”
柯文却不由分说,手一伸,身子跟着拢下来,把烟别在他的耳后,然后飞快地闪身走了。到门口的时候回过头,懒洋洋地朝阮奕眨了眨眼:“你要不抽,就当我存下来了。以后再找你要。”
阮奕听营地里的人介绍,才知道他虽然看起来不太着调,其实是个很优秀的流行病学家。
难民营收容了将近八万人。疟疾、麻疹一旦爆出就会很容易大面积感染。意大利护士告诉阮奕:“柯文在这里做了很多。”
月上中天,柯文坐在窗台上,阮奕靠在窗边,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阮奕问:“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加入救援项目的?”
柯文转过眼。月光照在阮奕脸上,他清黑的眼眸静得像一面湖泊。望着他的时候,柯文感觉自己的目光就像一粒石子投了进去。湖水依旧静谧,但他的心里却泛起波澜。
阮奕等了一会儿,没等到柯文的声音。
他以为这个问题是触及到了隐秘:“不方便说也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