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厮也是嘴馋啊,听了刘管事的话连连道谢,撒欢的抬着东西就跑过去了。
“这边菜就送过来了,东家大方,大家就尽管敞开了肚子吃,咱们明日开工,大家齐心协力,早日完工。”刘管事把菜一分,再让几个小厮教他们怎么吃,这才回去了。
……
回了张家,廖青一众主家已经吃完了,宋嬷嬷和知桂则在等着刘管事一起吃饭。
“往后就别等了,给我留些菜吃就行了,你们也忙一上午了,别饿着肚子。”刘管事倒是对现状非常的乐呵,笑呵呵的拉着在厨房门口张望的宋嬷嬷坐下。
“就是嘛,我就让娘说先吃,她非要等,菜都凉了。”知桂快言快语,夹了筷子菜就放嘴里了。
老两口都僵了一下,又相扶着坐下了。
“凉了娘在热热就是了,你爹在外头给主家办事才回来,就不想你爹啊,等了一起吃饭都不行啊!”宋嬷嬷训斥了知桂几句。
知桂性子拧巴,闻言就撇撇嘴,也不答话,把老两口都晾的都有些尴尬。
最后,宋嬷嬷还是无奈的冲刘管事笑了笑,两老两口自己吃自己的,也不管知桂在哪儿挑什么茬子,权当没听见。
刘管事宋嬷嬷这一顿饭吃的,心里都不舒服。
……
第二天,山上就准备开工了,而木工也拉了木料过去,开始打窗户门家具类的东西。
山上的活,要先从玉带开始,玉带就是环山的路子,不过因着廖青准备在玉带上盖些房子做玉带房,故此,玉带得修的比较宽,约摸十尺宽,环着山绕到山顶上,到时候,一个一个的独立的玉带小院儿,还能留出半尺来宽的地方做上山的路,外面再加上围栏,再好不过了。
这个活简单,但是四十几个泥瓦匠还是太慢,廖青又让张大叔找了人一起去上山干。
……
山上有刘管事看着,廖青就留在书房里头,一边雕那个秦淮玉定的砚台,一边看张晓林读书。
那砚台,廖青心里有谱,大概是送给宫里头的某位贵人,就尽量给雕的更加细腻一些,故然,都两天了,廖青才开始细细的雕磨,不过这项工艺,廖青估摸着怎么也得个五六天,才能给磨的生光,温润漂亮。
而张晓林读书就比较省心了,张晓林确实是挺喜欢读书的,不认识的就来问廖青,不明白的句子就多读几遍,每天还多加了一个时辰练字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的勤奋了。
就是可能是不怎么开窍,诗写的确实是不行,廖青也因着理科生思维,诗词颇有些短板,只能把自己脑子里的传世诗词默出来,给张晓林多读几遍,让他自己领悟领悟。
不过,廖青寻思着,却是需要给张晓林请一位先生,专门教他诗词,不然张晓林以后要科举,帖经可是必考的,到时候就拖后腿了。
张晓林此时就是在读《诗经》,读的一脑袋的都是雾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就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都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张晓林此时读的是《风》,也就是多是民歌,被那些民歌给折磨的脑子生疼,最后还是来问廖青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张晓林把书给廖青看了。
这是诗经里的一段,《国风.卫风.氓》里头的,廖青倒是记的很清楚,在他记忆里比较深刻的是他学这篇诗歌的时候,那个夫子是他的一个任务目标,一个女扮男装的女子,读这篇诗歌的时候,因为里头的男主人公太渣,廖青被她敲的一头的包。
“这段讲的是,一个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找女主人公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想要找个机会跟她谈婚事。送这个小伙子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她愿误佳期,而是这个小伙子无媒人失礼仪。希望他不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廖青回忆了一下,讲起来倒是顺溜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