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来,十七娘少说也是个郡主了!
目光扫到最后一行字,赵羡词心情非常复杂。
倘若父亲猜测的不错,那么大可以拿十七娘最害怕的事反要挟她。但是……
这或许是十七娘还是冯敏时,最痛苦的经历了吧。又或者,可能是十七娘此生最痛苦的事。
赵羡词不由长叹一口气。
然而,犹豫半晌,她将此事告知秦牧云,苦恼道,“我虽不想如此行事,但,我的身份实在不能暴露。而那十七娘行事隐秘,又似乎始终没放过我。我——”
“既如此,我们又何必白做好人。”秦牧云沉声道,“她威胁你时,可没有为你考虑过。”
虽然可怜,却并不能因此原谅。
赵羡词想想,确实如此。她本就有意拿此事做文章,反将十七娘一军,只是心里有点过意不去,这才找秦牧云倾诉一番。秦牧云倒是很坚定,她为人清简,行事也利落,当下就给赵羡词吃了一颗定心丸。赵老板于是决定,等罗瑶走的时候,托她帮自己给十七娘递封信。
但罗瑶却不知何时能出现。
“罗瑶也去杨家有一段日子了,至今也没个消息。”赵羡词道,“她不会耍什么花样吧?”
秦牧云略作沉吟,才道,“应该不会。对于习武之人来说,一身功法是最要紧的。况且,她也知道是墨门所为,按小十的说法,墨家衰微,仅存的弟子寥寥无几,但墨家功夫精妙之极,若非墨家子弟绝难破解,除非罗瑶不想恢复一身武功,否则,她一定会履行承诺。”
但她二人还是放心不下,于是托人仔细打听,得知杨士显前阵子在城外掳走了一个逃荒的病弱女子,悄悄带回府上去了。那个弱女子,自然是罗瑶无疑。她已然让杨家主动接她进府,可见当日的胸有成竹并非佯装。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消息传回来。
而且很不妙的是,秦牧云写的戏唱了大半个月,魏家和杨家到底坐不住了,暗地里派人闹事,但凡哪里唱这曲《两相欢》,就要砸场子。
没过多久,那些穷苦的唱曲人就不敢再继续唱了,不管客人们怎么起哄,都不敢再唱。
“这两家想必是等着事情稍微平息些,悄悄处理了杜家。”赵羡词冷笑一回,却看着手里的欠条叹道,“早知道家中藏有这种重要信物,我就应该早点抄了府上。”
自从在赵府找到父亲的账册后,赵羡词就立刻亲自带人去搜赵府,简直挖地三尺,几乎要把赵家拆了。
好在如此一番劳顿,收获颇丰。
比如,手里这张杨知府向赵家借粮两千石的欠条。
再比如,欠条背后的备注:南省水患,知府杨参、幕僚魏绵等,联手倾吞朝廷赈灾粮款二百万两,以魏绵名义买入大量珍稀玉器,借此销赃。粮款奇缺,御史秦知寒下放扬城,监察江南百官,二人惧怕,赊南润粮庄粮食两千石,以堵悠悠众口。有此借条为证。
这份借条末尾,不仅有杨参和魏绵的手印和签名,还有南省官府的官印。
赵羡词是万万没想象到会有这样的事!
怪不得,从头到尾魏杨两家都不敢动赵家,怕是不止因为赵家在京中有人,更重要的是,赵自省手里握有足以将他们问斩的铁证啊!
“父亲在的时候,我家一家独大,既然风光无限,又有这等把柄握在手中,我父亲便没有将此事泄露。但他们肯定拿不准我母亲和哥哥是否知道这事,或者说,拿不准我父亲是否留有后手,所以看在我家孤儿寡母的份上,这么些年才相安无事吧。”
赵羡词说完,秦牧云却眉头紧皱,“羡词,若是按伯父的说法,只怕……”她顿了顿,望着赵羡词的眼睛道,“只怕伯父当年也知情,甚至还是当事人之一……”
赵羡词一震,“你是说——”
她父亲既然明明白白把这些事写下来,又把粮食借了出去,且不说有没有拿了两家的好处,就只是知情不报一条,就可以定罪了,何况,她父亲的职位还是四品采办,粮款必经他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