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同及经义策问,九日下来,尤其又正是容易犯了春乏的时候,许多人刚从考场上下来,便觉得用尽了百般力气、浑身惫懒,偏就帝辛一个,在诸多神情萎靡的书生里,更显清俊硬朗。
“恒之兄想必这次考得也不错,多数又是要夺魁、拿下这个会元了。”
完成了最后的考试,出了考场,便有人遥遥往这边望了一眼,凑到跟前来寒暄。
帝辛定睛一看,眼前的人原是他也见过的、曾同原身傅言诚一道参加了乡试、回程时在兰若寺落过脚的罗生。
大体是因为骨子里刻着一股子冠绝天下的孤傲,他很难去让自己成为一个市侩逢迎、左右逢源的人。
幸而,不论是上一世的法海,还是这一世的傅言诚,也都不是什么爱好与人打交道、性格圆滑的人。
那罗生见帝辛没有回应自己的寒暄,也没觉得有多大的奇怪,自顾自地就把满含欣羡和颇为敬佩的目光递到帝辛身上
“当初恒之兄连中小三元,之后又拿了个解元,若是这回再拿个会元,哪怕是为了名声上好听,陛下也定会在殿试上把状元郎的名号钦点给你,以示我朝人才济济。”
这世上读书的人算不得太多,却也是千千万万。
仅仅是同一个村、一个县的人争,多数人只要努努力,小三元便是唾手可得的。至于,那同小三元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了。单纯用一个“努力”,或者单纯用一个“天赋”,那都是无法轻易企及的。
与其说罗生敬佩的是帝辛,倒不如说他敬佩的是真正的傅言诚。
二月末会试放榜的时候,果不其然,“傅言诚”这个名字,迅速传进了京都的勋贵之家。
自古天子开恩科,勋贵们便有榜下捉婿的传统。
此时,帝辛还没真正走进这些勋贵世族的圈子里,没人知道这个一举夺下了会元的考生,实际上是没有娶妻成家的打算的。
那些有女儿待嫁在家的权贵派人出去打听了一圈,这才知道,原来这“傅言诚”还不仅仅是有会元这个名头加身,更是夺下了他那一路科考的所有魁首。
几乎同罗生一样,他们把他看作是了今科状元的不二人选,认定了他若得到自己相助,便可在朝堂上走到足够远,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将其列作了拉拢和佳婿的行列。
分明此时离四月初的殿试还远,状元的名号也还没落在帝辛的头上,帝辛一时之间,竟就已经成了京都里炙手可热的人物。
透过身边的负责收集消息的暗卫,京城热议之事传到了当今圣上的耳里,倒是平白叫他对这一次殿试多出了许多期待。等礼部的人提前把这次参与殿试的考生名单拿给他看的时候,他还用朱笔重重在“傅言诚”这个名字上画了几笔。
四月。
金銮殿殿试上,当今圣上身着明黄色龙袍,目光透过朝中群臣,似不经意间在一众考生当中、为首的帝辛一掠而过,只觉得传言也并非全假,至少眼下看起来,他真就如同传言里一样,目若朗星、眉眼清俊。
收回目光,皇帝看着时辰,命读卷批阅的八位卷官收了考生案前的试卷,待得卷官们把试卷批阅完成,挑选出一部分的试卷送达自己手上后,皇帝低头一看,便见帝辛的考卷被放做了第一张置在自己的案前。
殿试同乡试、会试都不相同,殿试只考策问。
以往年的经验来看来看,能被放做第一张的,基本上便是那一年策问回答最佳的试卷。
挑挑眉,那皇帝没有先看帝辛的试卷,反倒先翻阅起了帝辛之后的其余试卷。
他看得也不多,这策问的试卷里,多是老调重弹的戏码问答,他若要看,便只看最后一道,他今年硬要加上的问答题
“依尔来看,怎样的官才能算得上是好官?”
这题,不仅问得宽泛,并且还是一道要叫在场所有考生为难、让他们势必要得罪朝野士族勋贵的考题。
怎样的官才算好官?
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