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乔不理她,半晌不语。元莞认真道:“这是真话,朕未曾骗你。”
元乔冷笑:“那方才便是假言哄骗臣?”
亭外湖风扑面,元莞被吹得眯住眼睛,坚持道:“也不算是假言,你不信,朕也不会勉强。只是择夫婿一事,朕是不会去做的。”
她喜欢元乔。虽说元乔不肯放权,可这并不耽误她喜欢,元乔貌美,又权高,于她又无血缘,唯有她亲政后,才可有机会得到她。
她还年少,等些时日,也无妨。至于元乔,总觉得她性子清冷如斯,除去她外,也无人敢接近的。如齐国侯那般,都喜欢妩媚听话之人,元乔这般,就不会喜爱。
方才魏国大长公主之意,似是在说和,也意在说明:元乔可信。
这位姑母惯来不争,先帝在时就极为敬重,就连元乔也是敬意有加,想来,她定是知晓当年的事,笃定元乔可信的。
小皇帝眉眼凝结,深思之色,很是明显。对面的元乔着实弄不清她的心思,但择婿一事是不会的。她这位善良的阿姐所托非人,也不知皇帝对她生起不当之心。
这是‘不当’心思,不知是元莞故意逗弄还是有心。若真的有心,太后下.药那日,就不该轻易放过她。
想到太后,元乔眼眸骤然幽深,刘氏一党少了刘谨行后,依旧在朝堂上跳脱得厉害。
刘谨行并非是刘家官位最高的,也非掌舵之人,皇帝直接将他除去,实则出乎她的意料之外,眼下太后之势犹在,她不能再坐以待毙了。
尤其是母上式微,皇帝也可自立。
两人心思不同,眼光折射而进,碧波荡漾,春日气息浓郁。喝过茶后,元莞显得极为正经,也不与元乔开玩笑,更不会逗弄她。
既然想好信她,就不会再犹豫。
元乔不知她心性改变,对她未曾有好脸色,直到离开,也未曾再说一句话。
赴宴之后,元莞依旧无法亲政,但她这么多年也并非一事无成,手中有不少人可动。上次不敢轻易去动,就将太后的人推了出去,元乔疑心渐失。
太后虽不满,又惧于元乔之势,一直未曾有动作。元莞搅动风云之际后,太后与元乔之间嫌隙欲深,但凡刘氏一党有何动作,大长公主一再拒绝。
长此以往,刘氏将元乔嫉恨在心,恨不得当即拉她下来,太后亦是如此。朝臣观其风向,只当大长公主针对陛下,想要遏制她的势力罢了。
殊不知,小皇帝乐于此事,元乔不出手则罢,出手便是疾风,刘氏门人被拔去二三,得到诸多空隙,皇帝不动声色安排自己的人。
虽无大用,亦可算小胜。
苏闻见此情形坐立不安,一日处置一名刘氏党羽,散朝后追上元乔步伐,平息自己的情绪,镇定道:“大长公主是何意?陛下手中的人都被您给拉了下来,她必会恼了。”
在他眼中,刘氏即是陛下的人。
“苏相慎言,我所做的都是为陛下着想,如今你却说是我私心,陛下知晓,便是离间之言。”元乔不说实话,漫步而行。
她看得很清楚,从动刘氏第一人开始,小皇帝就在‘努力’挽救中,可她再怎么‘努力’,结果还是让她成了。
可见小皇帝并不想阻止她,甚至可算是坐山观虎斗。
起初不信,怀疑皇帝别有用心,可时日久了,就渐渐信了,小皇帝在她与太后之间,做出了选择。
陛下信任,她就真心回报,漠视陛下安排自己的人入两府。
虽说这些不算是大权,可这些人亦影响着两府,待过些时日,再安排些高位,小皇帝就能尝到亲政的滋味了。
接下来,就看小皇帝能否想通了。
苏闻得不到答案,恐元乔真要做那佞臣,将先帝嘱咐抛去,他追上几步,再道:“大长公主当真做那不臣之事?”
苏闻是先帝一手提起,临终受命,虽有私心,可最终还是行忠君之事。元乔所为,已触及他的底线了,他不得不劝。
元乔淡笑:“苏相想多了,你我都是臣下,对陛下从无二心,哪里来的不臣之事。”
此话极为敷衍,苏闻气得面红耳赤,而元乔笑着离开,他无可奈何,先帝嘱咐他辅佐新君。这些年新君年幼,大长公主行事也是正派,怎地皇帝大了,她就变了。
再任由大长公主欺负陛下,可就真的难以保证不会易主了。
长吁短叹一番后,他咬牙去了枢密院,若针对大长公主,则会使得朝纲紊乱,想过几日后,唯有及时阻止大长公主是正理。
苏闻行事也是稳妥,一人之力是不成的,唯有令陛下知晓他的忠心才成,但皇帝将他看作是大长公主一脉,怕是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