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雨势的夜不适于行走,更不适于到夜市上去吃糖水,可无论是孟江南还是向漠北,都没人说上一句“不去了,回去吧”,似乎不管雨势如何,他们都想要并肩而行。
一直走下去。
到得东石桥时,雨势已小去许多,但孟江南的绣鞋仍湿了透。
天色已晚,又因着下雨的缘故,这条平日里夜晚比白日要热闹上数倍的东石桥路上无一行人,便是专于晚间营生的摊贩也都在雨势变大之前匆匆收拾好了摊子回家去了,窄长的青石街上,只有桥下一处小摊儿仍挂着风灯。
悬挂在长竹篙头的风灯在夜色里摇摇晃晃,灯下是一张矮桌,矮桌上是七八个阔口大陶罐,每一个陶罐上都用细竹篾编的筐子反罩着,旁摆放着两张老张老旧的小桌,每张桌旁放三张同样老旧的凳子。
一名裹着蓝布头巾的妇人坐在矮桌后,正就着那摇摇晃晃的火光缝补一件衣服,她年纪已不轻,加上火光昏黄,她瞧不清,因此见得她将腰身躬得极低,几乎将脸凑到了放在腿上的衣服上。
整条街静悄悄,只有雨声,她的摊上也静悄悄的只有她自己,可却不见她有要收摊回去了的意思。
向漠北牵着孟江南的手在那老旧小桌旁坐下身时,妇人这才发现他们,赶忙站起身来,解释道:“对不住二位客官,雨有些大,我还以为这会儿没人会来……小向大夫!?”
妇人本低着头惭愧地解释,当她抬头瞧见坐在自家摊儿上的向漠北时语气及神色都变了。
变得惊喜。
作者有话要说:前边写的时候脑子一时忘了巡抚的存在,现在想起,所以做了一下小小小的修改,把之前写到的“布政司”改成“巡抚”,权力更大些,修改前边内容的时候把男女主当前的坐标位置也在题外话补充了一下,为免已经看过的姑娘们再翻回头去看,我在这里再写一次 ̄本文架空明朝,地理名字也是稍微在明朝的行政区域划分上稍作改动而已(因为我的老脑子实在想不出也记不住地名了),所以嘉安兄夫妇当前坐标是:静西(现今广西)承宣布政使司-静江府(现今桂林附近一带),巡抚驻桂江府(今桂林一带)。
77、077
孟江南夜里虽不曾得出过门,但她一直都晓得东石桥街是静江府夜里最热闹的地方,不过富贵人家却从不往这儿来,道是这儿太过杂乱,因此这东石桥街向来只有一般人家踏足,不过她却是不疑向家分明家境殷实为何向漠北会对这儿很是熟悉的模样。
就像他为何会到岳家村去给母牛接生一样。
向家家境殷实是事实,不过那却是老本,活着的人是断断不能坐吃山空的,嘉安也是这样的人,所以兽医这一行当虽然辛苦,可他还是去做了。
此刻听得妇人惊喜的话,孟江南心下更是确定自己的猜想。
想必是嘉安医治了这位大婶家中的谁个,是以大婶见着他才会如此惊喜,而嘉安之所以到此处来,定是来照顾这位大婶的生意的。
嘉安心善,否则也不会总是往家里带被遗弃的大小生命了。
只听刘大婶又道:“这大下雨的夜晚,小向大夫你身子骨弱,怎的到这儿来了?夜路不好走,还下着雨,要是路上出个什么事情可怎的好?”
刘大婶着急担忧地说着话,忽然就看向向漠北身旁的孟江南,这会儿才注意到她,明显愣了一愣后脸上惊喜更甚:“好俊俏的小娘子!小向大夫,这位是——”
“内子。”向漠北答得自然而然。
孟江南与刘大婶齐齐愣住。
孟江南耳根发烫,刘大婶则又再问道:“小向大夫这是成家了!?”
“嗯。”向漠北点点头。
“这可真是太好了!”刘大婶高兴激动得好似自家儿子成家了似的,热情不已,“小娘子快坐快坐!婶子这就给你盛糖水!你的口味和小向大夫一样的是吧?马上就来!”
根本没有机会说话的孟江南:“……”
她、她没说过她的口味是与嘉安一样的呀!况且,她也不知嘉安喜好什么口味的糖水。
孟江南一边想着向漠北方才道的那一声“内子”一边拉过凳子来坐下,拿眼偷偷瞧他时刘大婶动作麻利地端了两碗糖水来。
碗很大,糖水盛得很满,满得就快要溢出碗沿来。
满满的糖水,就好像是对向漠北这个后生的喜爱。
是豆腐花儿,红橙橙的糖水,白嫩嫩的豆花,上边撒着细碎的干桂花,瞧着可口极了。
一股和着桂花香的甜味瞬间入鼻。
心惊胆战了一晚上的孟江南此刻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舀了一口放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