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攻城十馀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馀级。弄赞惧,引兵退,遣使谢罪,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资治通鉴
【历史上文成公主入藏是在贞观十四年,此处qíng节设定为贞观十七年】
夜色浓厚,从吴王府回到东宫刚刚落脚,李治便被李世民叫到承庆殿,一般这个时候李世民是不会宣召的,难道是为了今日他去吴王府之事?李治没有打算隐瞒此事,就是隐瞒李世民也会知道,又何必多此一举?
“治儿是刚从你三哥那里回来?”李世民让李治做到自己身边,很随意的问,面上也没有任何的异常。
“回父皇,儿臣是有些事qíng想要请教三哥,今天才发现原来三哥才智非凡,我们大唐若是再多一些这样的人才,定能长盛不衰”说话李治看着李世民的反应,他知道这样的话会令李世民生疑,也许李世民会对李恪加深好感,也许李世民会认为他容不下李恪。
果然听到李治的话后李世民眸中的异色一闪而过,“既然如此治儿就要想你三哥多学学”本以为李治是在试探自己,但是想想他的xing格李世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李治眼中的那抹敬佩也不是假的,既然他们兄弟友善就再好不过了。
“儿臣也是这样想的”看来李世民是相信他真心对李恪称赞了,李治唇角轻扬,却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这种事qíng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他要让李世民潜移默化的接受李恪,“父皇找儿臣来可是有事?”
“治儿对于吐蕃了解多少?”李世民问。
吐蕃,就是以后的西藏,李治沉思,历史上对于吐蕃说的并不多,他只知道唐朝的时候与吐蕃关系很好,也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嫁与松赞gān布,“儿臣对吐蕃不甚了解,但是近年来吐蕃与我朝关系不错”
“不错”李世民冷笑一声,眼神凛冽“是不错,那是因为他惧我大唐,不敢再轻举妄动,贞观十二年吐蕃扰我边关,杀烧抢掠无恶不作,若不是侯君集”李世民顿了一下,侯君集因为谋反如今已经畏罪自杀,只是不知承乾现在如何?整理了自己的心qíng李世民继续道“若不是侯君集大败吐蕃,安能有现在关系不错的局面,说到底还是我大唐民富国qiáng,威慑四邻,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李治点点头深以为然,任何时候弱小都会挨打,只有qiáng大了才能保全自己,近代的中国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不过他却没有想到吐蕃在历史上也与唐朝有过战争,看来对于历史他知道的太少了“父皇今日找儿臣来可是为了吐蕃之事?”
“恩,打败吐蕃之后,他们曾经请求和亲,当时我也许诺了”吐蕃不同于突厥,松赞gān布已经在哪里建立完备的政权,实力虽不比大唐但还是不可小看,既然他已经俯首称臣,联姻也是可以的。
李治脑中瞬间浮出四个字,文成公主,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幸见证着历史xing的一刻,“父皇可有合适的人选?”
李世民微笑看着李治“我打算把这件事qíngjiāo给你处理”
“我?”李治愣了一下,随即苦笑“父皇,儿臣接触政事不久这样重大的事qíng恐怕不是儿臣能力之内的,若是办不好会影响与吐蕃的关系,不如父皇把此事jiāo予三哥如何?三哥做事稳重,儿臣可以在旁协助,父皇?”
李治最后的那句父皇微微有些撒娇的意味,李世民无奈的看着他,目光中很是宠溺“父皇是想通过此事锻炼你,你倒好推得一gān二净,都是太子了还那么孩子气,父皇什么放心把大唐的江山jiāo给你”
李世民那宠爱的语气与目光都让李治的心中温暖,靠在他的肩上笑道“太子又怎么了?在父皇面前儿臣就是再大也是个孩子”
李世民半是欣慰半是忧心的叹了一口气,他知道李治向来仁孝,对于这个儿子也非常的喜欢,可是这样的xing格真的适合坐在帝王的位置之上吗?他不愿自己亲手打下来的江山葬送,尽管已经做了充分的安排李世民还是放心不下。
最终李治还是从李世民手中讨到了圣旨让他协助李恪办理吐蕃之事,第二日拿着圣旨去找李恪。
“与吐蕃和亲”李恪很显然知道此事,并没有丝毫惊讶,只是看着李治“是你向父皇请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