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_作者:如小果(28)

  016:来信

  过了年,李家村渐渐便平静下来,家里有田有地的都在地里忙着农活,在城里做工的也都返回城里去了。

  大奎家之前因大奎在家,地里的活儿大奎一人便能成,今年大奎也去了城里,刘氏又要带孙子,又要张罗chūn耕,忙的不可开jiāo,少不得也会张口骂童家几句。每每这个时候,李长老便要训斥她半天。

  村里其他人家也有相互帮助的,往年大奎家也是如此,今年却没有人愿意和刘氏来往。眼看着chūn耕的日子过了,刘氏只得想法子去镇上找一些短工。

  可这个时候恰是难找人的季节,没想到,原先刘氏说亲的那家人主动来了。还把他家姑娘也带了来,这样才把地里的事儿搞定。

  刘氏见王家姑娘是gān活的好手,慢慢的又开始朝村里其他人炫耀,间接的又讽刺了童家。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模样道:“中举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听人言,chūn闺才是重要的,童老爹一把年纪,这样车马劳动去了上京,大考时睡着了才好!”

  旁边人笑道:“刘婶子竟然不知道,童家原就是上京大户人家,中了举人再有家里亲戚资助帮着打点,少不得来年就是官老爷了。再说,童家还有个儿子呢!咱们不出门不知道,出门在外的谁不知童家公子写得一手好字?竟然还有城里大户人家专门找他呢!”

  又有人笑道:“想来儿子还是该送去读书才好,不指望考什么举人,就是去城里做工当账房先生,不下劳力也比咱们qiáng些。如果能像童家老爷那样中举,家里也跟着风光一回。”

  其实,自从开了年,李家村许多人家都把家里七八岁大的男孩送去了私塾,所谓知识改变命运,童老爹的中举终于让这些人都意识到读书的好处。

  童若瑶不由得就想起前世读过的那些书来,古代科举制度摧残了许多人,童若瑶一度怀疑老爹也是被摧残的对象。只是,时代不同,没有切身呆在那样的世界,根本就无法去评说那个时代的对与错。

  人类的思想是一步一步慢慢进化的。

  “想什么呢?”周氏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一打颜色各异的丝线。

  童若瑶放下笔,看了看跃然纸上的寿星贺寿图。已经三月了,老太太寿辰是四月,周氏想了许多,才想出送一副刺绣屏风。童若瑶喜欢工笔画,这些年靠着自己琢磨,画出来的还能看。

  周氏却惊喜地道:“好像活了一般,瑶儿真了不起。”

  这句赞美发自心底,周氏早就察觉到女儿有许多过人之处。读书认字,女红厨艺,大家闺秀也不过如此罢了。

  童若瑶不觉红了脸,周氏笑眯眯地道:“如果绣出来也能这般,就着实不错了。”说着又叹道,“不知你爹怎么样了?”

  童若瑶见周氏站着出神,忙扶着她坐下来,“爹爹临走的时候特别jiāo代了,要我好好照顾娘,您快坐下,爹爹一定会顺利的。”

  周氏扭头见童若瑶一副大人模样,不觉笑起来,那一瞬间似乎年轻了许多。

  “你呀,心里是不是又在偷偷笑了?”

  童若瑶才不会承认呢,学着爹爹严肃的模样,道:“爹爹jiāo代的,女儿不敢不听。”

  不过,想到爹爹故意摆出的严肃模样,还是觉得好笑,一直想知道爹爹和娘单独相处是怎么个qíng形,但童若瑶敢肯定,爹爹绝对不会板着面孔。

  自童老爹走后,童若远也严格遵循了老爹的嘱托,天天儿在家读书。童若瑶女红比周氏好,祝寿贺礼她绣,周氏便拿出廖管家送来的那些料子,裁剪了给他们兄妹做新衣裳。

  日子平静地从指fèng间溜走,当屏风绣到一半,有人从城里带了一封信回来。童若瑶拿在手里,只看信封上的字迹就知道是老爹的。心里激动的不得来,好像是老爹上战场打仗,带回来的平安书。

  在院子里叫了一声童若远,就兴冲冲地跑去正屋里给周氏看。周氏也略认得几个字,因是后来童老爹教的,但她身体不好,又要照顾童若瑶两兄妹,后来就撩开手。

  一时童若远进来,童若瑶把信递给他,母女两就巴巴地盯着童若远。偏偏童若远看完了也没啥大的反应,最后平静地道:“爹榜上三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

  周氏脸上原是喜悦的,见童若远那神qíng,又黯然失色,弄得童若瑶也没细想这个三十八名的成绩到底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