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闺杀_作者:面北眉南(271)

  孙氏嗔怪地看了那嬷嬷一眼,假装责备道:“你这个老货,一把年纪了还跟不懂事的小丫头似得胡乱讨赏,让人说我身边的人没规矩。”

  本来主子们说话,奴婢是不能cha嘴的。但是这位嬷嬷年纪大,看着像是孙氏身边很得信任的老人了,想必是在王家很是有些脸面,又因为她是凑趣说的吉祥话,因此在座的到没有人觉得她失礼,也知道孙氏并不是真的责备。

  于是这些王家族中的老夫人,夫人都笑着凑趣说要做个见证,不能让孙氏以后短了嬷嬷的这份赏赐。逗得孙氏笑声连连。

  “诸位老夫人,夫人请放心,当今皇太后和皇上最是重孝道,老奴的这份赏赐到时候定是短不了的,想必我家老夫人也不会抵赖。当年先皇不就赏赐给了王家一副‘珠树家珍,古今侈圣主贤臣之颂;槐堂世相,记载传忠臣孝子之名。’的对联吗?听说还有一位被太宗皇帝称赞是‘天下第一大孝子’的老祖宗,这封表彰的圣旨还被供奉着呢。”那嬷嬷又接着凑趣道。

  “嬷嬷说的是曾经官拜中极殿大学士的烈祖公?”一位王家的夫人道。

  “我在闺中的时候就听父亲提起过这位烈祖公,说是三朝重臣,最后还被高宗皇帝恩准配享太庙。”另一位刚进王家门的年轻媳妇悄声对身旁的妯娌道。

  “我也听闻过这位烈祖公……”

  “这么些年表彰的圣旨还在吗?”

  “听说当年战乱的时候,有些御赐之物被族人拼死保下了……”

  “呀这封圣旨被供奉在祠堂?可是昨夜祠堂……”那位年轻的新媳妇突然掩口惊叫道。

  一瞬间,屋子里鸦雀无声。众人都看向孙氏。

  孙氏愣了一愣,忙道:“这些年代久远的圣旨因怕被祠堂的烟火熏坏,是另外有专门的地方收藏的,倒是没有放在祠堂里。”

  众人闻言松了一口气。

  连氏却皱眉道:“祠堂昨夜起火只救出了祖宗的牌位?”

  孙氏叹气:“可不是若不是柳氏,恐怕就连这些牌位都被付之一炬了。”

  “供奉在祠堂里的御赐之物呢?”连氏眉头越皱越紧。

  王家的“三槐堂”除了有一对先皇钦赐的挂在门楣上的对联外,还有先皇与当今圣上颁下的圣旨,一根赐给王显和王宏祖母戴氏老太君的拐杖,一对如意壁。

  孙氏脸色一僵,心想连氏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些哪里都能救出来,便勉qiáng笑道:“这些都没有救出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qíng,想必圣上不会降罪。”

  连氏闻言淡淡瞥了孙氏一眼:“圣上仁慈,自然是不会为了这些‘没有办法的事qíng’降罪我们王家。所以,王家人只顾着拼死保护祖宗的牌位,却任凭圣上和先皇的御赐之物烧毁于大火。圣上也只会表彰王家的‘孝道’。”

  众人闻言皆是你看我,我看你。

  孙氏被连氏这么一说,也回过味儿来了。王家在大火之中只护着自己家祖的牌位,却弃君上赏赐之物于不顾,孝道是顾全了,但是“不忠”的罪名却也逃脱不了了。

  “你们都记得配享太庙的烈祖公,可是你们可知道烈祖公是因何得到三代皇帝的敬重的?仅仅是因为‘天下第一大孝子’的名头吗?”

  连氏的锐利的双眼环视了在座的王家老夫人,夫人一圈,这些平日里在自己府中说一不二的老夫人,当家太太们都被bī着低下了头。

  连氏冷哼一声道:“当年北狄入侵,朝廷被迫南迁,烈祖公也领着族人追随朝廷南下。不想在过淮水的时候遇上了被北狄兵追杀的太宗幼子安王殿下,当时太子刚殁,高宗只有安王这一个嫡皇子。列祖公为了掩护安王殿下,将自己七岁的嫡孙与安王殿下互换,让嫡孙代替安王跟随安王的随从继续南逃,却将安王殿下扮成小厮的模样留在身边。后来北狄将军追上了烈祖公嫡孙假扮的安王殿下,并将之乱箭she死在了淮水南岸。谁知那位北狄将军却接到密报说被she杀的安王殿下乃是假冒,真正的安王殿下藏身与后面的一队商户打扮的人家之中。北狄兵于是回转去拦截了这一队南下的商户,也就是烈祖公与王氏族人。”

  连氏说到这里,顿了顿,声音却有些哽咽,她想起了那一段让王氏全族痛苦的往事。百多年过去了,许多族人都忘记了那一段血海深仇。但是有些东西不该随着时光的流失而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