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_作者:蜀七(235)

2019-06-06 蜀七 爽文 种田文

  “当年他若出现在街头,哪怕是出阁女子,都要走上街头去瞧他,将路围个水泄不通,还有人说,亏得郑清风身子好,不然这阵势,怕是能成第二个卫玠。”宋石昭叹了口气。

  林渊闷笑:“先生羡慕了。”

  被那么多女人追求,别说古代男人,就是现代男人也没几个见识过,说不羡慕那都是骗人的。

  宋石昭笑道:“羡煞下官了。”

  整个平江,郑清风的大名几乎无人不晓,百姓们提起他,都津津乐道。

  毕竟这样的美男子少见,尤其是到了这个年纪,人家还是美。

  林渊:“此时做官如何?”

  宋石昭:“年轻时倒是不错,也曾兢兢业业,数十年不曾升官,估摸着是觉得仕途无望,宁愿不做,也不去犯错。”

  林渊奇道:“数十年不曾升官?”

  宋石昭轻咳了一声:“听说以前知州的女儿也爱慕他。”

  这是穿小鞋了。

  林渊:“看来得麻烦先生帮我看看了,这些人里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

  宋石昭连忙说:“定为大人分忧。”

  当官的不想升官都是假话,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若是十年,二十年都在同一个位子上呢?空耗时光,消磨人的意志,驴子跟前掉根萝卜菜走得快,更何况人了。

  郑清风放衙回府,脱了官袍,换上了一身便服,他坐在厅堂里,手里捧着一杯茶,郑妻抱着个奶娃,正一脸温柔的哄着,他们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久了,竟有了些夫妻相,一举一动都有相似的地方,表情也是相似的。

  哪怕不认识他们,也能看出他们是一对夫妻。

  只是丈夫姿容出众,妻子与众人无不相同。

  “今日怎么在府衙待得那么久?”郑妻哄着小儿,又转头问郑清风。

  郑清风拉了拉领口:“那南菩萨把当官的都叫去了,小吏也去了,一人即便只说一盏茶的功夫,也得花些时间。”

  郑妻好奇道:“南菩萨长得如何?是否真是神仙下凡的模样?”

  郑清风笑道:“若说相貌,差你夫多矣。”

  郑妻捂嘴笑:“夫君貌比潘安,只是不知那南菩萨是个何等心性的人。”

  郑清风的目光深邃起来,他说:“我观他行事,待百姓倒是菩萨心肠,但是对旁的……”

  “心性之狠,到叫我刮目相看。”郑清风从妻子手里抱过小儿。

  妻子奇怪:“狠?”

  郑清风:“蒋家上下一百余口,无一活口。”

  妻子吸了一口凉气。

  “竟……竟这般狠毒?”郑妻吓了一跳。

  郑清风:“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他若真跟传言一样,是个菩萨心肠,那才叫人忧虑。”

  郑妻看着丈夫的表情:“夫君倒是欣赏他?”

  郑清风:“世人多被虚名所累,如我一般,半生被君子二字限制,当年我若……”

  郑妻:“多少年前的事了,没什么意思。”

  郑清风叹了口气。

  他年轻时惹得多少芳心暗许?又自以为君子端方,结果为了君子这两个字,吃尽了苦头。

  君子不是凡人能当的,郑清风明白这个道理太晚,晚到他已心灰意冷。

  如今看到被人称为南菩萨的人,怎能不心生好奇呢?

  都是虚名闻名之人,那南菩萨却怎么比他活的潇洒?

  南菩萨杀了蒋家一百余口,却没人说他残忍狠毒,这叫郑清风百思不得其解。

  郑清风说:“有趣,这般趣人,难得一见。”

  郑妻看着丈夫,她的丈夫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却可惜心灰意冷多年,只希望那南菩萨真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人,能看出丈夫皮囊之下那颗建功立业之心。

第86章 086

  平江就是现代的苏州, 平江富裕,与它的气候脱不开关系, 林渊当年学地理的时候就学过, 苏州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 种植水稻, 小麦油菜, 出产棉花,蚕桑, 林果, 苏州还有许多著名的特产——澄阳湖大闸蟹等等, 是标注的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宋代范大成曾留书言:“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唐代诗人也说:“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

  林渊看到平江的粮仓时, 才知道这些赞美并没有夸大其词。

  平江的粮仓之丰, 罕见至极,别的城州,粮草放的都是陈粮, 官员们要捞油水,新粮是不会放进粮仓的,粮仓的粮食大多是几年前的陈粮,林渊还曾见过一处, 粮仓里全是霉粮,在那放了十多年,别说吃了,搓一把都能变成稍粗些的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