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_作者:蜀七(395)

2019-06-06 蜀七 爽文 种田文

  更别说别的东西。

  其他人看的眼红,更用心去干自己的活,只要他们做得好,说不定能得到更厚的赏。

  不就做一根小小的笔吗?他们还能做出更多了不得的东西!

  一时之间匠人之间竞争之心大起。

  但这种竞争是良性的,林渊也就没有专门去管。

  除了铅笔以外和纸张以外,珍妮机和也被林渊苏出来了,他记得大概图纸和粗略的操作,剩下的只能靠工匠去完善。

  珍妮机只能算是一个开端,毕竟珍妮机靠的还是人力。

  林渊记得珍妮机之后就有了水力纺纱机,虽然是水力,但需要依水建厂,还需要数百名工人一起行动,直到蒸汽机的出现提供了新的动力,才摆脱了依水建厂的局限。

  蒸汽的原理现代人都很清楚,无非是蒸汽能量转换为机械性的往复式动力。

  林渊是个急性子,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苏出蒸汽机,但有这个念头去就要尝试,没成,也就损失一些钱,还不会很多,成了,那对于整个社会工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并且他最大的优势是,他知道这些原理,也知道蒸汽机的大概构造。

  只要做出一个基本版的出来,就能不停的去修正和改良。

  而最初的蒸汽机制造并不困难。

  几乎整个北京城里的工匠都被林渊集合在了一起。

  这些基础工业设备林渊倒是不担心。

  担心的是电力。

  没有基础的工业是不可能发展电力的。

  电的来源有火力发电、水利发电、风力发电、核电站、太阳能发电、氢能发电。

  这些都需要工业基础支撑。

  林渊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缓一缓。

  至少要有基础的工业设备才能来考虑这些。

  而且他有生之年能给工业设备打下基础就已经很不错了。

  珍妮机面世的很快,工匠们原先都是做纺车的,都是纺布,有了图纸之后触类旁通,一通十,十通百,除了珍妮机以外,还有配套的飞梭。

  飞梭能加快纺线,珍妮机能加快纺布,效率对比传统纺织业来说提高了不止三倍。

  但飞梭还是叫飞梭,珍妮机却要换个名字,林渊取的简单易懂的,就叫纺布机。

  这些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工业,只能算是手工业。

  动力还是来源于人力。

  东西做好了,但怎么让老百姓用就成了一个问题。

  林渊最后还是叫来了杨少伟,让他把图纸宣发下去,各地都要有,也都要做,还要推广下去。

  杨少伟闲了这些时日,早闲得全身不自在了,有了活干,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他虽没有娶妻,但红颜知己还是有的。

  他不懂纺线织布,拿了图纸去请教知己。

  知己得知这纺布机和飞梭能让织布的效率提高三倍不止,整个人都傻了。

  织布是个辛苦活,纺线也一样,多少人把眼睛用坏了,到了中年天一黑就看不清东西。

  但小户人家的女眷们大多都靠纺布贴补家用。

  能有这样的东西,她们也不必受以前那样的苦了。

  知己落下泪来:“早先知道陛下怜爱子民,如今奴家才算明白了。”

  杨少伟派人奔赴各地,马不停蹄的派发下去,各地的木匠就有活干了,朝廷包吃包住,还给月钱。

  打出来的机器纺布机每个村都能分到一台,飞梭也一样。

  图纸也挂在了公告栏上,人们可以随意去拓。

  高邮的李子村就是十里八乡里最先分到的村子。

  李子村里的村民不姓李,他们村的李子年年长得都好,所以才叫这个名字。

  织布机送到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出动了,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看怪物一样看着这台织布机。

  “好大啊……”

  “就是不晓得咋使。”

  “跟咱家的一样使吧?”

  好在朝廷还派了人下来,教她们怎么用。

  村里会织布的女人不算少,高邮毕竟比其它地方富裕,女眷们早早就在家买好了纺车,多织点布,虽然不知道现在的税能不能用布抵,但只要织的出来,不管多少肯定有得挣。

  “嘿呀!这么多!这么快!”

  “那纺线的也厉害呢!咋那么多!”

  李子村的村民看了一天热闹,女人们个个都上手试一试,手一开始动就完全不想停下来。

  但村里就这一台,想要就自己去城里拓了图纸找木匠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