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武侯_作者:故筝(947)

  陆长亭没有将心思表露半分,他照旧往东宫去了。待一进殿门,便见朱允炆的脸色有些不大好看。若换做往日,早在陆长亭踏进殿内的时候,朱允炆就会起身相迎了。但是今日,直到陆长亭都走到了跟前,朱允炆才回过了神。

  “郎中来了。”朱允炆说着话,眉间的愁色却丝毫没有退却。

  果然还是个孩子,还不懂得掩饰自己的qíng绪。

  朱允炆挥退了殿中的宫人,低低地道:“郎中……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呢?”

  “这是万物的自然轮回。没有旧的去,哪有新的来?”

  要是一直没有人死去的话,要不了多少年,地球就会因为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而灭亡。

  “郎中说的我都知晓,只是,只是心中难过……”朱允炆说到这里,突然突兀地转了话茬,道:“皇爷爷病了。”

  除此外,朱允炆倒是未再多说一句话了。

  陆长亭沉默了一瞬,因为他当真没想到朱允炆会与他说这些话。

  “应当只是些小毛病。谁敢说自己能永远不生病呢?这些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时候说什么似乎都不大合时宜,陆长亭也只能先出言安抚朱允炆了。

  朱允炆很快将这个话题揭了过去,仿佛刚才一时bào露出来的脆弱只是旁人的错觉。

  之后两人都未再提起这个话茬。

  陆长亭是为了避险。

  这种问题通常都是碰不得的。何况他不是洪武帝身边的太监,光靠那天那个传话太监的表现,和今天朱允炆的表现,就得出洪武帝病重的推断未免太过可笑。陆长亭暂且忽略了这件事,专心地与朱允炆说起了朝政上的事,偶也闲聊上几句中都的事。可谓是将玩伴与合格东宫党的角色扮演到了极致。

  ……

  转眼又过了几日,陆长亭都快将这桩事遗忘了。偏偏就是在这一日的朝堂之上,洪武帝突然脸色煞白,体力不支地倒了下去,身边的宫人吓得软了腿,一gān大臣也吓得全部跪了地。

  陆长亭心一拧。

  洪武帝的身体当真是不如从前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以洪武帝的xing子,又怎么会将自己虚弱的一面在这么多大臣面前bào露出来呢?

  不过就算是这样,大臣们倒也安分极了。洪武帝的威严并不因为他的意外摔倒而衰减。胡蓝案的腥风血雨还在眼前,他们几乎还仍旧能够闻到空气中的淡淡血腥气,所以,谁还敢作妖呢?

  洪武帝积威甚重。

  他这一病便歇了两日,不过看上去丝毫没有影响,朝政一切如常。

  就在两日后,再来到朝上,陆长亭突然被点到了名字。

  洪武帝挥了挥手,示意他身边的太监出声。而洪武帝自己却是微微闭上了眼,眼角不经意流露出了两分疲惫。

  那太监开了口,却是在宣旨。

  陆长亭又一次升了职。

  而这次比起之前的职位,已然有了天壤之别。

  兵部正三品左侍郎,俗称少司马。

  陆长亭心一紧,几乎是顶上了无数人灼灼投来的目光。不过,这些人目光中倒是并未有嫉妒之色。毕竟早从陆长亭进入六科开始,这些人心中多少就有了数。之后陆长亭随军北伐,胜利归来。他们便知道陆长亭将要再度升官了。这升官是极难的。但扛不住陆长亭身上的功绩多。且不说别的,单单一桩在剿灭白莲教中起到极大的作用,就足够难以令人望其项背了。

  若非在明初,其实陆长亭升官也不会这样容易。

  毕竟明初时候,洪武帝曾发《谕中原檄》,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洪武帝一共发动了八次北伐军事行动。其中军功是可捞的。并且捞到手之后待遇是相当丰厚的。而后白莲教、明教作乱,在这两者之上,能捞到功劳的待遇也是丰厚的。毕竟没有哪只雄狮会喜欢自己的榻边还有他人安睡。洪武帝的重视,自然也就导致这其中的功劳变得大了。

  若是换作以后的太平盛世,那便要实打实的政绩来换升官了。那没个几年功夫,别想升职。而要想走到正三品的位置上,不熬个白胡子白头发,那都不可能。

  陆长亭感叹之余,也坦然受了。

  他近来往东宫走得频繁,恐怕洪武帝更乐得提拔他了。正巧又在洪武帝病了的当口,洪武帝肯定再度着急了,想要给朱允炆留下足够的可用的且新鲜的年轻血液。这样的人手和老辅臣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