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平时开会都在这里,接待来访人员也在这里,那片空地还兼职做仓库,职工劳保、福利也都在这里发放。
今天刚发完井下工人的手套、雨鞋和毛巾,矿工代表可没进门擦鞋底不乱扔垃圾的习惯,空地上一片散碎的包装和带着泥水的脚印。
几位工会gān事都出去监督劳保用品发放去了,周小安把书包放到大长桌的角落,拿起笤帚就开始打扫,又熟门熟路地去水房洗了拖布把整个大厅都拖了一遍。
劳大姐没阻止她,笑眯眯地看着她忙活,给她掉了一搪瓷缸开水晾着,一点不把她当外人看。
大家都是苦过来的劳动人民,扫个地在所有人眼里都不算活,更谈不上辛苦,劳大姐不跟周小安见外,就让她帮着gān。
从办公室里出来拿文件的工会蒋主席看见了周小安,也还记得她,“哟!这丫头好!勤快!一来就给咱们gān活!”
劳大姐与有荣焉,“不止勤快!还聪明上劲!去市夜校,一下就考上高级班了!”
蒋主席也很惊讶,“这可挺厉害!市里的夜校水平高,比咱们矿上的扫盲班严格多了!”
想了想,就冲周小安招手,“周小安,拖完地别走,待会儿帮几位工人同志写信,市里高级班的水平够写信了!”
周小安美坏了!真是好运气要来挡也挡不住!她本就打算在工会露露脸,让大家看看她的文化课水平,为调工作做铺垫呢!
现在完全不用她去想办法,这就来活儿了!
周小安认真点头,答应得非常gān脆,“唉!蒋主席,我肯定好好写!您就擎好儿吧!”(未完待续。)
第八十六章 局面(给子名水的和氏璧加更)
周小安就此有了新工作,坐在工会一角听工人同志拉家常,听完总结归纳,帮他们写家信。
井下工人大部分是文盲,工会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工人写信。
“翠兰同志,我这个月多下了一天井,多发了一块一毛五,我听你的,不乱花,都攒着。等过年回村,让我爹请队长去你家说事儿。你等我回去娶你。”
这是qíng书,后一句是周小安自己加上的。这位脸红得要烧着了的大哥吭哧了半天,就说出要给翠兰写信,后面的内容都是周小安一句一句挖掘出来的。
“张改同志,这个月的工资已经寄回,我买了一袋子红薯gān,你给二弟和三弟家分一份,队里今年发的粮食少,他们也在挨饿。爹娘年纪大了,吃食上尽量紧着他们那边点儿,我在外面挣工资,咱家总比他们qiáng,你要做好孩子们的工作,你不要搞个人主义,不能吃独食……”
这是家信。这个年代,一个农村家庭里出了一个工人,就要担负起全家的责任。老婆孩子不一定就比兄弟子侄亲,不帮扶接济就是忘本,就是自私。
周小安忍不住在信的最后又加了一句,“张改同志,你照顾这一大家子辛苦了。”
……
一天下来,周小安写了四封信,也听了四个家庭的故事。
有人来写信的时候她就写,没人来写信她就安安静静地趴在长桌的角落里练字。
偶尔工会忙起来,她就悄悄地打扫一下卫生,或者给他们倒点水晾着。
一天下来,就有人笑称周小安是“工会编外gān事”了。
第二天一早,周小安早早来报道,打扫卫生,打开水,然后就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练字。
这样持续了两天,再有工人来写信,已经直接去找周小安了。
看着耐心听着食堂大妈啰嗦了好半天儿媳妇不孝顺儿子忘本,还能耐心地问“那这个月给孙子寄多少粮票”的周小安,蒋主席若有所思地问劳大姐:
“周小安是不是假要满了?她胳膊好了吗?选煤组最近工作重,壮小伙子都累得受不住,她回去能行吗?”
劳大姐眼睛一亮,“您看看她那小身板儿,肯定受不住啊!这要是回去了,不出仨月,肯定又得累病了!到时候能不能恢复过来就不好说了!
老将,你看看这孩子,多懂事儿勤快,还聪明上进,咱们做了这么多年工会工作,这样的遇见过几个?咱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好的孩子给毁了,国家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咱得帮帮她!”
周小安不知道这段对话,她只是发现给食堂吴大妈写完信,中午打粥的时候,大师傅的勺子一个深深的探底,她那份粥就明显比别人稠了不少,也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