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时光俏_作者:姣姣如卿(95)

  周小安在心里掰着手指头算账,正常人一小时走十里地就不错了,小叔半小时走二十多里,那是个什么速度啊?

  周阅海说不用送,周小安和周小全还是打算把他送出村子,走出家门,太婆颤微微地站在门口跟周阅海招手,“二海,常回来看看吧!不管咋地你爹娘养了你一场!”

  周阅海不置可否地告别,并没正面接这个话题。

  周小安的好奇心chūn糙一样嗖嗖冒头,太婆嘴里的“咋地”到底是咋地了呢?是因为这个“咋地”小叔才这么多年不回老家来看看吗?

  脑补帝把自己绕出了满眼蚊香线,直到送走小叔回到家,她还是一脑门问号。

  姐弟俩一回来,就发现屋里的气氛有些奇怪,族里的三太公拄着拐杖翘着胡子坐在炕上,鼻孔嗖嗖地喘着粗气,二叔公瞪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在吧嗒吧嗒地抽烟袋,一看就是被从睡梦中给qiáng行叫醒的,太婆和二叔婆也一言不发地坐着。

  “你们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二海好容易回来一趟,就这么让你们给送走了!不懂事!太不懂事了!这要是放到过去,一定请了家法再跪祠堂!看你们还敢不敢自作主张!”

  三太公一见姐弟俩回来,马上开始训斥,越说越生气,把拐杖在地上杵得砰砰响,一副随时要动手的样子。

  太婆这么多天第一次没有笑眯眯地说话,脸色非常不好,“老三,关俩孩子啥事?这是俩好孩子,别吓着他们!”

  三太公胡子又翘起来了,“大嫂,你有儿有女的,可不是说啥都行了!我这个孤老头子,死了都没人给打幡摔盆儿!我能不急吗!?”

  “你急就从族里过继一个孩子,找二海有啥用?他养了十多年大海一家子,好容易孩子们都给拉扯大了,可算是脱出手了,还得再给自己找个爹伺候着?”

  第五十六章 耍横

  三太公跟太婆同辈,是太公的隔房堂弟,在周氏一族里辈分非常高。

  现在虽然建国了,不再讲宗族家规了,可在农村,大家还是非常重视辈分尊长的,他说话做事虽然过分,二叔公也不好当面顶撞。

  太婆却完全没有这个顾忌,她是三太公的长嫂,又是前任族长的妻子,于qíng于理都有立场反驳他。

  这些年太婆年纪大了,眼睛耳朵都不好使,家里的事已经不管了,每天笑眯眯地晒太阳哄重孙,可不代表她把做了一辈子族长妻子的手段扔下了。

  “老三,新社会了,政府都说了,讲宗族那是搞封建,可不敢再拿出来讲。到时候给人告上去,你这革命军人的补助说不定就得给撸了!”

  三太公一家是周家旁支,年纪小辈分大,叫三太公,其实他没比二叔公大几岁,虽然留了胡子拄着拐杖,其实还不到六十岁。

  所以解放战争的时候三太公也被征召到了担架队,在敌后医院帮着运送伤员。抬了几个月伤员,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打过猎,枪法不错,就被一位养好伤的连长带去上了战场。

  可会打枪不等于会打仗,刚到第一天就遇上了美式装备师,枪都没摸就被吓尿了裤子,飞窜的弹片削下去他半根手指。

  他被吓坏了,养好伤也再上不了战场,还没正式入伍就回来了。

  建国以后地方政府为了争取革命老区的称号,把参战受伤人员都上了名录报了上去。

  三太公的伤不重,又没正式入伍,够不上国家评革命伤残军人的资格,地方政府为了评级给他争取了一下,最后部队承认了他的退伍军人资格,却还是没评上革命伤残军人等级。

  三太公举着少了半根的手指在公社和县里大闹了几场,当时正是评定革命老区的关键时刻,伤残军人问题非常敏感,政府只好给了他一个地方上自己评定的老区革命贡献军人的名号。

  每年地方上发给他五十块钱做补助,生产队也不管他去不去劳动,都按大劳力的满额公分给他分粮食。

  所以三太公的日子过得非常不错,在村里也是说一不二地横着走。

  村里人纯朴,又大部分是周氏子孙,碍着辈分和革命伤残军人的名号(他们根本分不清国家和地方评定的区别),又都知道三太公耍起横来是个混不吝,都不去惹他。

  太婆这番话说得绵里藏针,这些年来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不留qíng面地反驳他,三太公的混劲儿一下就上来了。

  “德忠(周老爷子)俩儿子,大海儿孙都有了,他这一支怎么都断不了香火,把二海过继给我谁能说出个啥?!国家不让搞封建宗族,可也没说不让过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