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明一副爱信不信的架势。
吴太后心中有气,想到此时正是关键时刻,切莫因小失大,才没有与她计较。
正在这时,皇上召见的人,已经到齐了。
蒋轩是最后一个步入勤政殿的。
一进来,就看见了斜靠在榻上的皇上,旁边除了常公公,还有垂首而立的冀大人和禇大人,以及老态龙钟多年都未曾露面的燕国公。
只见两位大人均是双眉紧锁,面色凝重。
而皇上毫无血色的面相,再加上殿外徐太医满头大汗却瑟瑟发抖的模样,似乎都预兆着某件大事即将要发生了。
突然,皇上缓缓说道:“朕把你们叫来,就是为了做个见证。”
这一瞬间,几个人都屏住呼吸,大殿之中安静得落针可闻。
皇上又吩咐常公公:“去把笔墨取来,朕此刻就要写下传位诏书。”
平淡至极的语气,说着天下最重要的决定。
谁都没有出声,就这么静静等着常公公出去又回来,在榻上摆了一张金丝楠木小桌,将笔墨和诏书放于其上。
皇上几乎没有挪动,只略微坐直了些,提笔而下,一气呵成。
第四百七十四章 诏书
勤政殿内,灯光颇为昏暗。
站在离皇帝位置最近的冀大人,始终盯着自己脚下那块方砖,目不斜视。
实际上,即便他抬眼去看,也是看不真切的。
而站得比他还要略远些的禇大人与蒋轩,知道反正也看不清,索xing全都低着头。
唯一自始至终看着皇帝写诏书的,只有燕国公。
可他却离得最远,而且早就已经站不住了,正在蒋轩身后的金丝楠木圈椅上坐着。
但无论以是何种姿态在等待,当皇帝停笔的那一瞬间,众人心中都忽地一阵紧张,难以抑制。
因为他们明白,大齐朝中一个比天还大的决定,此刻随着这份诏书的完成,有了定论。
大殿之内,众人的注意力全都聚集在那份诏书之上,无人不是迫切地想知道那上面的名字,与自己心中所想是否吻合。
然而此时,还有人比他们更为焦急。
那便是一直守在偏殿的吴太后。
与皇后有所不同,皇后的淡然处之是由内而外的,吴太后则是演戏的成分居多。
而当听说皇帝正在殿中召见大臣时,她险些就要演不下去了。
皇帝把自己和皇后挡在外面,却急匆匆召见了那些人!
皇帝在里面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当然不知道。但她毕竟一直守在偏殿,都谁进去了她可是知道的!
吴太后表面上依旧qiáng装镇定,心里早就炸开了锅。
皇上找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这些人中,就没一个吴家能伸上手的!
冀大人倒也罢了,虽说他位居内阁首辅,但总归是保持中立的。从不参与党争,只遵皇帝一人的旨意。
但燕国公就不同了,尽管他与冀大人有几分相像,多年来又远离朝事,但单就二皇子老丈人这个身份,就够让吴太后心慌的了。
至于靖远侯世子和禇大人,从那日的审案过程便不难看出。这俩人根本就是一伙的!虽说他们对储君归属的心思。一直没有大张旗鼓展露人前,吴太后心里却是清楚的,他们能像冀大人一样不偏不倚就已经是求之不得。想让这俩人偏帮皇长孙,那是绝对不能够……
一想到皇上在如此至关紧要的时刻,找来的竟是这几个人,吴太后的心都快要凉透了。
大事不妙……
吴太后心中暗道。继而佯装淡定,把李嬷嬷叫到跟前。附耳几句。
紧接着,李嬷嬷独自走出了偏殿,许久都没有再回来……
勤政殿内。
皇帝写好了诏书,没有假手他人。亲自将其小心翼翼地卷起,放在一个雕花龙纹楠木盒里,落上金锁。
常公公上前几步。请示要将其放在何处。
皇帝摆了摆手:“不用挪来挪去了,就放在朕的枕边即可。”
常公公立刻接过来。将其端端正正地摆放在皇帝枕边触手可及的位置。
常公公刚要退下几步之时,皇帝又喊住了他。
只见皇帝用力吸了口气,接着伸手在枕边的盒子上轻轻拂过,顺便将金锁之上的钥匙取了下来。
“把这个,jiāo到冀大人手中。”皇上吩咐道。
常公公连忙接过,走到冀大人跟前,极为郑重地双手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