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是婆婆的严令起了作用,卓氏在侯府雷厉风行,大力压制下仅存的流言,然后顺藤摸瓜,发现谣言最初流出的地方,是浆洗房与厨房,再查出最早传话的几个婆子。卓氏起初盯着这几个婆子瞧,怎么也看不出她们有什么古怪,调了名册来细看,才发现有些不对劲的地方。
原来这几个婆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里的儿女不是在二少爷跟前侍候,就是花姨娘屋里的丫头。卓氏一发现这点,便猜想是花姨娘母子因范熙如帮安氏的丫头说qíng,心生不满,趁机报复的。如果范熙如与李攸的流言传开,她的婚事就不成了,对自氏甚高的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卓氏猜到这里,又是好又是好笑。
这花姨娘想必是糊涂了,认为这种桃色丑闻只会影响当事人的名节,却忘了整个侯府都会被人笑话,她也有女儿,还是已到出嫁年纪的女儿,她难道就不知道多为女儿着想?!
卓氏不想把事qíng闹大,便叫人稳住这几个婆子,探听得没有其他内幕了,才找了两三个藉口,分别将她们责打一顿,隔了差事送到庄子上,又瞒着宜君召了花姨娘来,敲打一番,听得花姨娘连声许诺绝不会再犯了,最后又扭扭捏捏地,请卓氏帮忙,替宜君寻一个好人家。
卓氏本想推了,但想到先前为女儿找合适侵事时,也查访几位条件不错的世家子弟,只是年纪太大,因此便索xing将那些人明告诉了花姨娘,让她自己去打听、选择,去说服侯爷,便从此丢开手不管了。
托卓氏雷霆手段的福,侯府顿时平静了许多。她暗暗松口气,便开始有意识地将大部分家务转给宜君,好争取早日脱身。
她没等多久,侯爷终於被妻子的眼泪与示弱攻陷了--当然弟媳卓氏的劝说以及世家们的请帖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勉qiáng答应让她出门jiāo际,只是不许在外头胡说家里的不是。安氏早些年已经做惯做熟,很快就适应了,又故作和蔼地开始“教导”二小姐宜君的家务料理手段。宜君自然不服气,两个你来我往,明争暗斗,卓氏冷眼在旁看戏,偶尔做个和事佬,但大多数时候,都待在自家里府里。
端午前两天,马头上有人来送信,二老太太的娘家侄儿待了家眷上京来了。他早年中的进士,迟迟没有轮上实缺,如今京中的朋友送了信去,说是有几个实缺等着,他见机会难得,立时便收拾了行李赶过来。
海家人的到来,让整个东府为之一振,连chūn瑛都忍不住好奇心,侯府的姻亲是那个样子,不知东府的又会如何?
第六卷 云散 第二百八十三章 乱点鸳鸯
海家来的是二老太太的娘家大侄子,带了长女和一众男女仆役,一行足有十五六人,连人带行李,从码头雇了四五辆车才拉完了。
海老爷进府后,先带着女儿来拜见姑母,二老太太在chūn瑛秋雁的搀扶下,颤颤地赶往二门去迎接,双方一见面,都忍不住红了眼圈。海老爷哽咽着下跪道:“自打十一年前殿试过后,侄儿便回了家乡,而后姑母远赴北地,四年前侄儿再到京城,偏偏姑母又往南边去了,亲人们直到今日才再相见。如今侄儿已经白了鬓发,所幸姑母身子还康健……”
二老太太只觉得有万千话语涌上喉间,却还是选择了最想问的一句话:“我很好,你父母可好?”
“侄儿禀告姑母,家中父母安好。这趟上京,临行前父亲特地嘱咐侄儿,带了许多家乡的风物来,姑母闲时把玩一二,就当是见了娘家的人了。今晚侄儿就命人送信回家,让父母知道姑母安好,好让二老安心。”
二老太太含泪点点头:“好、好……”
在场众人都在低头抹泪,只有chūn瑛见二老太太喉间颤颤,手上也微微发抖,知道她相隔多年后再见到娘家亲人,内心一定非常激动,担心她年纪大了会有什么差错,忙轻声劝道:“老太太,亲人见面是喜事,您为什么要掉眼泪呢?应该高兴才是。客人风尘仆仆,一定非常劳累了,不如回屋里坐下好好说吧?”
这话提醒了卓氏,她忙过来扶住婆婆:“是啊,母亲,咱们回屋里坐下细说,也好让表弟父女歇口气。”二老太太用帕子轻揩眼角,道:“我心里正高兴呢,偏你们来扫兴!”
站在海老爷身后的年轻少女轻声劝他:“父亲,姑祖母年岁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