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妈妈回过神来,急急打发了一行人退下,守在远处,虽能瞧见宋氏跟汪仁,却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
同样的,宋氏那边也听不到他们这在说什么。
几个满心疑惑的丫鬟便不由窃窃私语起来,“六爷前脚才离了家,太太后脚竟就在这见了外男。”
又有人道:“这便难怪太太不跟着六爷一道去任上了。”
三言两语,竟是忍不住攀扯起了主子的事。
恰巧桂妈妈扭头听见,气不打一处来,斥道:“再胡说八道就撕了你们的嘴皮子!什么外男不外男的,这人乃是司礼监的掌印公公!”
“是公公?”几个丫鬟都傻了眼,一脸的不敢相信。
公公可不是男人……
檐下的声音就此没了。
不远处的树下,宋氏疑惑地看着汪仁,不敢开口。
说来,她也是前几年见过汪仁一面,陌生得很。
迟疑间,她听见汪仁温声说道:“六太太不必紧张,我只是凑巧路过,有几句话想同你说罢了。”
第262章 长大
宋氏微怔,理不出头绪来。
冬寒凛冽的风呼呼chuī响,在二人耳畔盘旋不去。
汪仁双手笼在袖中,轻声道:“六太太多年前,曾救过在下一命。”
风太大,这句话一出口便被风给chuī散了,宋氏只听到个话头,一时间没能想起来自己二人能跟多年前扯上什么关系。毕竟,她同汪仁,这才是第二次见面,即便是第一次见面的日子已过了许久,也算不得多年前。
她犹疑着,问汪仁:“多年前,出了何事?”
汪仁定定看着她,眼神直勾勾的,却又温柔似水,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
他说:“说起来,已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六太太怕是早就不记得了。”
话越说越玄乎,宋氏听得是满心疑惑,却不知该从哪里开始问汪仁,只能听着他继续说下去。
“延陵府的宋家大宅外,有一条小巷子,是条死胡同,平素连个鬼影也无。高墙后,是宋家的园子,墙边有一棵腊梅,每逢冬日,花开似火,枝梢探出墙来,花瓣被霜雪打落,能散一地。”
“六太太彼时,在那条死胡同里,救了我一命。”
那条胡同是死的,当时的他,也已离死不远。
温润似玉的男人声音,带着些微不寻常的轻柔。
他到底不是个普通男人。
宋氏听得有些痴了,眼前似真的浮现出了宋家老宅里的腊梅开遍枝头的画面。时至隆冬,腊梅花香在空气里弥漫,哥哥一早出门,她闲来无事,便忍不住带着人悄悄往外头溜。
冬日的街头,虽不比往日人多嘈杂,但总有些平素少见的乐子可寻。
她少时,胆大得很。
想着想着,她不由警醒起来。用探究的眼神看向汪仁,蹙眉道:“印公如何会得知宋家的事?”
汪仁不动,同她对视着,亦慢慢皱起眉头来。徐徐说道:“因为你救了我……”
“是吗?”宋氏并不大相信,对他的话觉得惊讶不已,“我竟救过印公?”
她努力在回忆里搜寻着能用得上的信息,可许多事,时间久远,她早就记不清了。
她不觉有些尴尬,看着汪仁的眼神却仍是警惕的,慢慢往后退了一步,口中道:“莫不是印公记错了?”
说起来,她可一直都因为汪仁同自己差不多年纪。却已身处高位多年,想必是自小便在宫中长大的,谁知如今照汪仁的话一算,qíng况却并不是这样。
汪仁叹了声:“小时候的事了,也难怪你全然不记得。你还给了我银子。”
宋氏听到自己还给了银子,立时疑惑大减,信了几分。
救人她没什么印象,但是散财这种事,她是一贯如此,从小也不知施了多少银子出去。此刻想来,不免有些败家。好在宋家一直不缺银子。她也没尝过缺钱的滋味。
“我倒是真的,连一丁点也不记得了。”宋氏笑了笑,打着哈哈,“即便是,给些银子,也委实算不得什么。”
她说着。心里却在琢磨,小时候的事,这样算起来莫非是汪仁入宫之前的事,那可真真是久远,又不是什么大事。她哪里记得住。
可她早忘了,汪仁却在心里默默记了如此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