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姨娘屋里的娘子们把东西一一接了过去点收,然后上来回复了红裳与魏太姨娘。魏太姨娘让娘子们把东西收好,又对红裳又感谢了一番。
红裳笑道:“不值什么的几样东西罢了,姨娘不用客气。如果妹妹府里不忙,就让她常走动一二,我们府这一辈儿的人,可就只有这么一位姑奶奶啊。”
魏太姨娘微笑:“夫人说得话极是,三姑娘这一辈儿,只得了这么一位姑娘,老太太和老太爷也常记挂着,三姑娘也是知道的,没事儿有事儿的一年总要回来个几次。好在三姑娘地翁姑不在跟前儿,她来回走动倒是极便宜的。”
魏太姨娘对于女儿的亲事儿非常满意:虽然男家的家境差了一些,但女儿是正室,且又在京中,最重要的是女儿不用侍奉翁姑,家中她就是主母。虽然cao劳些,但对于魏太姨娘做了一辈子姨娘地人来说,只要女儿不做小,她已经别无所求了。
赵家地这位三姑奶奶。让魏太姨娘最开心地地方就是:她记得地生母是谁。也极有孝心。只要见到了自己总想法子偷偷塞给自己些银钱;想来日后老太爷归天后。自己能随在女儿身边过活。苦日子也就熬出头了——当然。也要老太太同意才可以。
红裳感觉得到魏太姨娘说话极为小心。她也就失了再坐下去地兴趣:她原就不想多坐地。红裳又同魏太姨娘闲话了两句便起身告辞了:“姨娘留步吧。有什么需要就打发人到我那里去取。”
魏太姨娘谢过了红裳又道:“妾不过就是一个人。哪里有什么需要地?就是差了什么。老太太也总记得让人送过来。妾这里一应物事都不缺地。夫人不必挂心。”
说完。魏太姨娘似乎是别有深意地看了红裳一眼。红裳心下一突:自己刚刚地话说得造次了。
红裳对魏太姨娘微微点头示意后道:“嗯。我这也不过是这么一说。有老太太在。什么事儿总比我想得周全。”
红裳真地不想再坐下去了:虽然魏太姨娘就像赵一鸣所说是个好人。但她行事太过小心。连带着红裳也感觉到累。
自魏太姨娘那里回来,红裳歪在榻上没有看帐本儿,只是呆呆的捧着茶钟儿出神儿,她在想魏太姨娘地事qíng,红裳感觉自己应该能自魏太姨娘身上得到些什么,日后能用来应对赵一鸣的几位妻妾。
侍书看红裳无jīng打采的样儿,以为她有什么心事,便上来巧语开解,想逗红裳开颜。
红裳把茶钟儿递给了侍书道:“这茶水凉了,换一钟儿给我吧。”然后躺在榻上闭上眼睛又道:“我没有什么,你不必担心。”
侍书把茶水放在了榻边儿上的小几上,坐在榻下的脚踏上道:“那夫人是怎么了?不说话闷闷不乐的样儿,总有个缘故吧?”
红裳笑道:“是真地没有什么,只是这几日累了,有些懒懒的不想动罢了。”
侍书不太相信地看着红裳,红裳看侍书的样儿,知道不说个什么,是打发不走她地,便道:“也不过是想太姨娘生得三姑奶奶都嫁出去了,太姨娘也如此大的年纪了,为什么行事还如此小心?不会是被老太太治得此服贴吧?”
侍书闻言用帕子捂了嘴笑起来,然后忽然又收了笑声儿一叹:“依奴婢地见解,魏太姨娘就是被老太太收拾的服贴了。
因为老太爷如果有那么一天儿,魏太姨娘要如何安置可就全在老太太一句话了,她能不万事儿架着小心嘛?”
侍书原本是笑红裳无事替人瞎cao心,后来想到姨娘们惯有的下场,魏太姨不是宋氏那样的人,如果落得一个惨淡收场,实在是有些让人不忍,才收了笑意儿。
红裳听到侍书的话后心中一动:“这是怎么回事儿?老太爷那个什么了,太姨娘难道不能再像现在一样留在府中?”
侍书奇道:“对啊,这有什么不对的,夫人。哪个府里会奉养姨娘?好一些的人家,就会把姨娘送到她们所生的少爷或姑娘家去,或是送到庙里去静养;不好一些的人家,便直接把姨娘赶了出去,她们所出的少爷或是姑娘有念生身之恩的,便接了去,不然只有一个人去过活了,什么下场的都有;还有一种就是把姨娘们直接卖作了婆子,一下子便成了下人,不过被卖的大多是没有生养地姨娘。”
红裳听到侍书的话一下子坐了起来:“那些姨娘所出的少爷与姑娘,接她们姨娘去住的人多不多?”
侍书叹道:“不多。少爷不是嫡出的,他住在府中都要看人脸子了,哪里能做主把自己地姨娘接到身边?姑娘们出嫁后就算是有心要接她们姨去住,也要看夫家同不同意了,可是庶出的姑娘做正室的也不多,就算做了正室,也要看翁姑的脸子过活,她也做不了主把姨娘接回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