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站定一会儿,前面便有锣鼓声传来,人群发出一阵骚动,有人叫道“土地公来了”,有人还道“朱大人今年又抬啊”。
青篱朝着人群注目的方向望去,不多会儿,街道上出现一队身着红衣的礼队,前面一行人,打着鼓chuī着号子,那喜庆的声音,把整条街都渲染得喜气洋洋的。
乐队后面,是十几个人抬着金色的土地公像缓缓的向这边走来。
杏儿指着那行人,道:“小姐。快看,那人就在发chūn牛,我们也去领一个罢。”
青篱顺着她的手指望去,只见几个人手托着托盘,上面整齐的放着泥制的小chūn牛,路旁的人不断的上前讨要。
青篱道:“想要就自己去领。”
杏儿看了旁边几人,那几人见她目光看来,各自将头转开,不与她对视,杏儿撇撇嘴,挤出人群,向那发chūn牛人的人走去。
刚走了没几步,便听见人群中有人叫嚷“沈家三少爷也来抬土地公了!”人群中又引起一阵搔动,杏儿顿住脚回到自家小姐身边。青篱朝着那骚动源瞧去,只见一身材略高的青年背对着她朝着朱大人一行迎了过去。
朱县令一见来人,笑呵呵的道:“墨非,你也来了。”
沈墨非拱拱手道:“县令大人亲自抬土地公,正是为了期望今年我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等岂能不来抬抬这土地公?”
说着将朱县令身边的一人替下,抬起土地公复又前行。青篱见那些抬得毫不费力气,有些纳闷,一问旁边的人才知。原来这露天桥子上的土地公是纸糊的,不过为了定型,加了许多米桨进去,从外型上看,才像是金像一般。
不由暗笑,抬了真的土地公也不见得今年就一定风调雨顺,何况搞了这个么一个西贝货呢。
杏儿在她身旁立了一会儿,按奈不住,在就那游chūn的桥子将要走到她们跟前儿时,朝向那发放小chūn牛人的冲了过去。那发放小chūn牛的人见这位姑娘衣衫打扮均不似普通民户人家,略微一愣。还是递给她一个chūn牛,杏儿心里还想着自家小姐呢,伸手再要,见原先那人不给,转身又向另外一个人讨要,这发放小chūn牛本来就是免费的,也从没拒绝的道理,另一人只好又给了她一个。
杏儿得偿所愿,笑得眯起了眼,转身朝着青篱几人走去。
朱县令方才就觉得这个小丫头眼熟,再顺着她的身形望过去,一眼瞧见青篱在人群中,连忙喊了声停,朝着身边的衙役招了招手耳语几句,那衙役点点头,跑到青篱跟前儿,道:“李小姐,我家大人有请。”
青篱诧异,这朱大人真是办公娱乐两不误啊,这会子找她定然是问开荒的事儿。可你再工作狂,总得挑时候吧,这会子当着这么多人问什么问?
一面腹诽,一面跟在衙役后面去了。
朱县令果然是为了荒地的事儿,问了诸如荒地开了多少,现在已立chūn打算好种什么没有,又问是否招了佃农等等。
听说青篱已然将一万一千亩余的荒地全部开完了,微微一愣,笑道:“这么快就开完了,本官这回还真没有看走眼。今年麦收后,本官可是要亲自去称量,你到底能不能做到亩产二石。”
青篱低眉顺眼的自谦了几句,对于他提到的亩产二石,以及种什么等等避而不答。
沈墨非自朱县令叫这位李小姐前来,便注意着她。李青儿这个名字第一次是从沈涵口中听到的,当时正是为了那万亩荒地的事儿。第二次是从城东郊外的庄头口中听到的,是说她发明的那排耙和双滑犁的事儿。此时听到朱县令说“亩产二石”不由诧异,若是那荒地自己耕种。第一年究竟亩产多少,他也不敢打保票,况且沈府最肥的塘泥田,最高也不过亩产六七石,那塘泥田也仅有几十亩而已,且费时费力照料的得极为用心。
看这位李青儿李小姐小小年纪,此时垂首而立,不慌不忙,似是极有把握的样子,不由对她好奇又多出几分来。
朱县令问过话之后,又抬着土地公游街而去。青篱与几个丫头随着人流,慢慢的向土地庙走去。
土地庙门前已然围着许多人,都是在等着“打chūn牛”。一头健壮的大huáng角上挂着红绸布,拴在庙门口的大树下,围观的人一边闲聊,一边等着游街迎chūn的队伍到来。
从身边几人的闲聊中得知,原来这迎chūn用的牛也很有讲究,牛要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chūn天,而柳条鞭至少要长二尺四寸,表明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