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位书坊的商人都是钱塘地区最大的几家书坊的负责人,旗下的书斋书局遍布大江南北,这些人和大楚各大刻书铺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此次来的时候,也带了各大刻书铺的技术骨gān,就是为了向信国公府展示自家实力的雄厚,技术的jīng湛。
这几位书坊老板互相都相熟,他们之中,“罄竹斋”的老板吴应人最年长,便由他最先说明了来意,并且由其长期合作的刻书铺“华三郎刻书铺”的负责人提供了自家的雕版、印纸、装帧本和套红本给顾卿观看。
这些人进府都是做了诸多准备,不但背来了沉重的大版小版,还带来了诸多纸张和以前的成书。私人书坊不像官家修书,质量肯定是及不上官家版本的,但他们这些民间刻书局的技术也在不停发展,自诩不会比官方差太多。
顾卿看完了三家送上来的各种“投标材料”,好奇地问“华三郎”的负责人:“诸位带着这么多板子进京,难道不累吗?”
“老夫人,一块雕版通常要耗费师父极大的心血,这就是我们刻书铺的根本,自然是要带上来给您看一看的。一块板子刻得好,可以用许多代……”
顾卿见这人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这雕版有如何如何多的门道,知道他是曲解了她的意思,连忙打断:“老身只是觉得这些板子体积太大,诸位为何不带些活字过来再行拼凑?”
几位刻书铺的负责人面面相觑,其中一个胆子较大,直言相问:
“邱老太君,何谓活字?”
顾卿一愣。
这里还没有活字印刷吗?这时候的时间推算,不已经相当于宋末的时间了吗?
是了,这时候世家还在绵延,印书以前大约都是这些世家私人控制的,科举听说也是尹朝才开始推行,地方上的书籍事业应该进展的很慢。
“你们可以试试把常用字全部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字模,到了要印刷之前,再让人排版在盘子里,把活的字模全部按照顺序排列起来,等印完了拆出子模,就可以反复使用……”顾卿只是稍微点了点,几位刻书铺的负责人眼睛立刻一亮。
“邱老太君,这办法您是从何处得之?”华三郎家的负责人难掩激动的说道:“我们一定要向那位高人请教请教!”
“呃……”顾卿不敢说是另外一个时空里一个叫做毕昇的人发明的,只好含糊其辞地说道:“印章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许多个印章连在一起不就是一面书页的字?既然雕版这么麻烦你们都能做出来,活字应该更容易吧?”
几个刻书铺子的负责人此时也不再关心到底能不能拿到《三国演义》的版权了,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活字印刷”的细节上来问。顾卿想了想历史课本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过程,将自己知道的细节也多说了一些。
比如说可以用胶泥代替木板,可以用铜字或者铅字的活字模,比如说常用字多备,生僻字可以随制随用,可以拿粘土黏住底板来卡住活字,以后拆下等等。
家中诸人都知道邱老太君惯于各种奇思妙想,却不知道她能想到这种读书人都不会猜想到的事qíng上去。还是说这位邱老太君正因为不是读书人,所以想的东西才不会拘泥于常规和惯例?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所有来的书商和刻师都恨不得长留信国公府,日日聆听教诲才好。
顾卿说了半天,嘴巴都说gān了,人也有些疲惫。陈轶见几位书商还要再多盘桓,轻咳了几声,提醒他们别忘了正事,这些请教的事qíng以后再提不迟。
他们这才如梦初醒一般连忙谈起《三国演义》的事qíng,只是说话间老是晃神,显然心思已经飘到“活字印刷”上去了。
顾卿看这三家技术不分伯仲,实力也都大差不差,只是偏重经营的区域有所不同,便慷慨的把《三国演义》的刊刻发行权都给了三家,三家都可以销售,也可以刊印。
不过他们三家技术不一样,一家擅长画版,顾卿便建议他多画cha图,一家擅长套印,顾卿便建议他多做彩本,还有一家装帧jīng美,顾卿便让他多做“典藏版”、“jīng装版”,以供大户收藏。
三家得了这天大的好处,哪里有不从的,当下便定下了“画本版”、“彩印版”和“jīng装版”的路线,这三种类型各有千秋,虽内容不同,也不怕互相拆台,大家各凭手段赚钱就是。